第79章 百姓的智慧,与人民的海洋(2/2)
在赵老栓和其他几位可靠的堡垒户、村干部的参与下,一套充满民间智慧的、非接触式的信息传递体系被迅速建立起来:
“标记”系统:在村头大树、路口石碾、破庙墙壁等不起眼的地方,用只有自己人懂的暗号做标记。比如,一个看似随意的柴火捆摆放方式,一块石头的位置移动,墙上一道刻痕的新旧程度,都代表着特定的含义——“此处有可疑人员”、“安全,可通过”、“有狗(特务)蹲守”。
“货郎”网络:利用走村串乡的货郎、磨刀匠、劁猪匠等职业做掩护,将情报藏在货担的夹层、工具的暗格里,通过固定的路线和交接暗语进行传递。这些职业流动性强,接触面广,不易引起怀疑。
“童谣”与“谚语”:将需要传递的警告或信息编成看似普通的童谣或农家谚语,让孩子们在玩耍时传唱,或者由妇人们在闲聊时“随口”提起。比如,“东村来了个黄鼠狼,不偷鸡来光望窗”可能就暗示东村有特务在窥探。
“烟火”与“灯光”:在夜晚,利用在不同位置、不同次数点燃的篝火(以烧荒、驱蚊为借口),或者窗户灯光的明灭变化,传递简单的信号。
这些方法,土得掉渣,却极其有效。它们深深植根于群众的日常生活,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让那些习惯了城市作战和正规侦察的日伪特务根本无法察觉,更无从破解。
龙渊也适时地让葫闹闹参与到这场人民的战争中。他不再追求大规模的能量爆发,而是进行极其精细的微操。比如,让闹闹轻微干扰某个盯梢特务的怀表,使其走时不准,导致其错过交接时间;或者,让某个汉奸腰间的手枪撞针在关键时刻“松动”一下,无法击发,制造混乱和恐慌;甚至,利用闹闹的感知,远距离确认某个被标记的“可疑人物”身上是否携带武器或密信,为群众的判断提供佐证。
人民的智慧与龙渊、闹闹的超常能力,在这张无形的网络上完美结合。
一天,根据多个村庄汇集来的信息显示,一批化装成灾民的特务,正秘密向游击队经常活动的一个山区集结,似乎准备进行一次针对性的埋伏。
龙渊和马奎决定将计就计。
在特务们预设的伏击圈外围,老百姓们“恰好”在那几天大规模上山砍柴、采药。他们按照“标记”系统的指引,看似无意地将一些干枯易燃的灌木丛堆积在特务藏身地的上风口。孩子们在山坡上放风筝,风筝线却“不小心”缠住了树枝,留下了不易察觉的标记。
行动当晚,当那群自以为隐蔽完美的特务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等待着游击队入瓮时,他们身后的山坡上,几堆由老百姓“无意”留下的柴火,被马奎派出的神枪手用带火的箭矢点燃!山风一吹,火借风势,迅速蔓延,虽然不是大火,但那浓烟和灼热,正好将特务们的藏身之地暴露无遗!
与此同时,周围山头上突然亮起了无数火把,敲响了锣鼓,呐喊声震天动地!“抓特务啊!”“别让狗汉奸跑了!”
埋伏的特务们吓得魂飞魄散,以为被大军包围,仓皇逃窜,结果正好撞进了马奎带领的游击队早已设好的真正埋伏圈,被一举全歼!
类似的场景在冀南各地不断上演。日伪特务们惊恐地发现,他们仿佛陷入了一个无形的泥潭。无论他们伪装得多好,行动多隐秘,总会有各种“意外”发生,总会被莫名其妙地识破、包围、消灭。他们感觉仿佛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木、每一个看似麻木的农民,都在无声地注视着他们,随时可能变成要他们命的武器。
“拂晓净网”行动彻底失败了。日军非但没有找到“幽灵”,反而损失了大量精心培养的特务,对根据地的控制力进一步削弱。他们真正领教了什么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龙渊站在村头,望着在田间辛勤劳作、脸上带着平和笑容的乡亲们,心中充满了敬意和力量。他轻轻抚摸着胸前的葫芦。
“闹闹,看到了吗?这才是最伟大的力量。我们或许有一些特别的能力,但真正让敌人陷入绝望的,是这千千万万觉醒的人民。他们,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是不可战胜的。”
葫闹闹传递来一阵深沉而共鸣的意念,它似乎也理解了这种扎根于泥土、源于亿万生灵的磅礴伟力。
冀南的“幽灵”,从此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传奇。他融入了人民的海洋,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所有不屈意志的象征与尖刀。日寇的噩梦,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