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南国根基,打造最稳固的敌后堡垒(2/2)
为了解决武器维修和部分工具制造的问题,游击队在深山洞穴中建立了几个极其隐蔽的小型工坊。龙渊利用闹闹对物质结构的精细感知,协助铁匠出身的队员改进锻造工艺,甚至尝试从缴获的日军破烂装备中,“拆解”出还能使用的零件(闹闹可以做到无损分离)。他们还利用闹闹的能力,从特定岩石中“提取”微量的硝石、硫磺等物,土法配制黑火药,虽然产量有限,但关键时刻也能应急。
耳聪目明,自然预警。
闹闹与自然环境深度融合的能力,被发挥到了极致。龙渊引导闹闹,将感知网络与根据地周边的山川、林木、乃至鸟兽虫多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当有大队日军或陌生人员进入特定区域时,闹闹能通过动植物的异常“反馈”(如鸟群的惊飞方向、兽类的躁动不安)提前感知,并通过与龙渊的精神链接发出预警。这套依托于自然的“生物雷达”系统,虽然无法像无线电那样传递精确情报,却提供了最基础、也最难被敌人干扰和发现的警戒屏障。
民心所向,无形壁垒。
最重要的根基,始终是人民。龙渊和罗队长深知,再坚固的工事,再神奇的能力,若没有群众的真心拥护,都是空中楼阁。他们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帮助百姓生产,保护他们免受日伪欺压,尤其是抢救古籍的行动,让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乡绅和读书人也开始倾向游击队。
陈教授在妥善安置好抢救出来的书籍后,也主动留了下来,利用自己的学识,在根据地内开办了简易的识字班和历史文化讲堂,不仅教队员们认字,更讲述华夏历史、民族英雄的故事,极大地提升了队伍的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怀。这种精神层面的建设,使得根据地的凝聚力空前强大。
在这全方位的建设下,“南岭火种”的根据地悄然发生了质变。它不再仅仅是几处可以藏身的山洞和营地,而是一个拥有一定自给能力(粮食、药材)、初步军工维修能力、完善自然预警系统和深厚群众基础的战斗堡垒。龙渊和闹闹的能力,如同最神奇的催化剂和粘合剂,将各种资源巧妙地整合、优化,发挥出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日军虽然能感觉到这片区域的抵抗力量越来越难缠,仿佛一拳打在浸水的棉絮上,无处着力,却又会被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尖刺”所伤。他们发起的几次针对性清剿,要么被自然预警系统提前察觉,游击队从容转移;要么在迷宫般的山林和军民一体的信息网面前晕头转向,无功而返;即便偶尔找到一些废弃的营地或工坊,也早已人去楼空,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八嘎!这些土八路,怎么像地里的泥鳅一样,滑不留手!他们的粮食、药品从哪里来的?他们的消息为什么总是比我们快?!”一个参与扫荡的日军联队长frtrated(沮丧)地咆哮,却得不到答案。
而“南岭火种”游击队,则依托着这座日益稳固的“南国堡垒”,不仅成功地生存下来,更开始具备了向外辐射影响力的能力。他们能够为路过或需要帮助的其他游击小队提供有限的补给和情报,能够更有效地配合东江纵队等兄弟部队的行动,真正成为了插在华南日占区腹地的一颗坚韧的钉子。
龙渊站在一处新建的、隐蔽在高耸竹林中的了望点上,俯瞰着脚下这片在战火中焕发出顽强生机的土地。炊烟在几处山谷中袅袅升起(采用了无烟灶技术),隐约能听到山林深处传来的操练声和陈教授讲课的声音。他轻轻抚摸着胸前的葫芦,感受着闹闹传递来的、与这片山川大地同频共振的平和而强大的力量。
“闹闹,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守护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力量的根基。它不是毁天灭地的神通,而是让生命和希望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的力量。”
葫闹闹传递来一阵深沉而满足的意念,那只翠尾幼兽的虚影仿佛在他身边轻盈地跳跃了一下,尾尖划过的绿色光屑融入了这片它倾注了心血的南国山林之中。华南的“幽灵”,已然与这片土地和人民深深融为一体,他所打造的,是一座任何敌人都无法真正摧毁的、扎根于人心的最稳固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