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清算上(1/2)
杨溥展开卷册,声音清朗而温和:
“此番破寨,共解救百姓四百八十一口。
黑龙寨八十七人、赤焰寨一百三十四口、灰狐寨九十六人、九环寨七十八人、南云寨五十二人、西风寨三十四人,皆已登记造册。
目下已在黑龙寨外设粥棚三处、帐篷二百顶,热粥昼夜不歇,被褥、草席尽数发放。
华佗先生已领十二名郎中自燕赵镇启程。
预计明日午前便可赶到,先为妇孺老弱诊脉熬药,再逐一体检。
若无伤病,三日内便用马车分批次送往领地:
黑龙寨、赤焰寨之民多赴东柳村、南溪村;
灰狐与九环之人归于北塬镇、石桥村;
南云、西风之众则安置于西岭屯、河口镇。
各村村正已得飞鸽传书,腾出空屋、备下种子、口粮,只待新人落户。”
秦良玉把银杯往案上一放,清脆一声,目光扫过众人:
“按主公部署,下一步如何收尾?”
杨荣把卷册合上,声音不高却句句落在实处:
“阵亡的弟兄全须全名,连夜装殓,明晨启程回燕赵。
我已让工曹选好岭北向阳坡,凿穴立碑,建义坟公冢,四时香火不断。
匪首与顽抗者,就地掘坑深埋,册上留名,免他日有人翻旧账。
其余俘虏,明日宋慈押狱卒即到——冥顽的锁送青兰城大狱;
肯悔过、又有一技之长的,先剥去匪籍,编入营中苦役队,三月无过,再准转为燕赵兵卒。
如此,人归其位,土归其主,六寨之事便算干净。”
杨溥一句话,让帐中几人都停下了笔。
他走到悬挂在壁上的羊皮地图前,指尖沿着六座山寨外围划了一个圈。
声音不高,却带着山雨欲来的笃定:
“诸位,你们可曾留意——自黑龙岭到九连岭,这百里之内原有的七个村落如今皆为空壳?
屋舍尚在,炊烟早断;田垄荒芜,野草齐腰。
咱们剿了匪,却剿不掉这片土地的饥渴。
百姓若全迁去燕赵,此间顷刻又成真空,不出三五年,新的草寇还会啸聚山林。”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杨荣、秦良玉,最后落在胡雪岩身上:
“与其迁民,不如留民。
把今日解救的四百八十一名百姓就地安置。
再把那二百余名愿悔过、且有一技之身的降匪一并留下。
给他们分田、给种子、给耕牛。
头一年免赋,第二年徭役减半,第三年再按齐拉王国田赋征收。
如此,六寨旧址可连成一条新的村带:黑龙口、赤焰坪、灰狐峪、九环坡、南云渡、西风湾。
六颗钉子钉在旧地,却不打燕赵旗号,名义上仍属青兰城管辖。
商旅往来、粮铁转运,税赋却暗流回燕赵;
山货、药材、盐茶,也可经我们新开的道路直输镇仓。
既省了迁民之费,又得长久之利,还免了青兰城说我们‘掠地’的口实。”
杨荣皱眉:
“若青兰城派官来管,岂不平添掣肘?”
杨溥笑道:
“青兰城如今连修城银都凑不齐,哪有官吏肯到这深山吃苦?
咱们只需每月送一份‘护路捐’给城主府,换一纸‘屯田自管’的空白批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