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展示街道(1/2)
这一问极轻,连烛火都未晃。华佗抬眼,眸中笑意深如古井,既无惊惶,也不躲闪,只徐徐道:
“殿下纯孝,老朽感佩。
然天命有常,人寿难卜。
臣敢言的是——有陛下在,王国江山有舵;
有殿下这般关切,王国未来有帆。
舵与帆俱在,大船自可破浪前行。
至于寿数,尽人事,听天命,足矣。”
说罢,他举杯示意,甘苦药酿在灯下泛出琥珀光,似把未尽之言都溶进酒里。
华佗自然不可能将国王的活着的时长说明白。
首先,人的寿命是和未来的发展有关系。
其次,国王的寿命只关乎王子们争储,自己也不敢摊这趟浑水。
大王子怔了一瞬,随即领悟,眼底那点暗涌的焦虑被抚平,化作坚定光亮。
他郑重举杯,与华佗轻轻一碰:
“有先生这番话,本王安心了。日后无论风浪,孤当为舵,亦为帆。”
杯壁相击,清脆一声,药香随酒气散开,像一句无声的祝祷,飘在灯火通明的宴厅上空,久久不散。
药膳的余香还留在舌尖,三人已缓步来到医学堂。
月色如洗,青砖黛瓦的院落被灯带勾勒出温润轮廓,门前“济世育才”石匾在灯影里泛着柔光。
李方清抬手示意,声音不高,却满是自豪:
“殿下,这里便是燕赵的医学堂。
我们自民间遴选聪慧孩童,不问出身,只考仁心与悟性,一经录取,便免其全家徭役,供其食宿,七年学制,三年临症,直至能独当一面。”
大王子环顾四周,见讲堂窗明几净,药圃整齐,空气中飘着淡淡草药香,不由连连点头:
“不拘门第,唯才是举,又能扎根乡土,这才是长久之计。”
华佗捋须微笑,抬手引向远处灯火通明的实习馆:
“殿下,新医结业后,先分到各村各镇做‘赤脚医师’,走田埂、爬山梁,治牛马、医孩童,皆要历练。
十年内,治愈千人、接生百婴、识药三百味,方可考‘执业医师’,进城中医馆供职。
如此,燕赵每一寸土地,都有医者脚印,每一户人家,都有草药清香。”
林浩听得入神,眸中光彩渐盛,仿佛已看见千山万田间,青衫医者背着药箱、踩着晨露奔走的情景。
他深吸一口药香,慨叹:
“今日所闻,孤方知‘仁政’二字,不在高堂,而在阡陌之间。”
月光洒下,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三条交汇的河,一条载着仁心,一条载着仁政,一条载着对未来的期许,静静流向燕赵辽阔的夜色深处。
正午的日头悬在燕赵城最高那座钟塔之巅,将整条主街照得亮白耀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