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四合院:何雨柱祭天,法力无边 > 第55章 旧档寻踪影

第55章 旧档寻踪影(2/2)

目录

“你稍等,我去调取一下某某氏(后院老太太)的档案。”小张姑娘说着,走进了里面那排高大的档案柜之间。

等待的时间似乎格外漫长。我的心跳有些加速,既期待能找到线索,又担心一无所获,或者触碰到什么不该碰的东西。

过了一会儿,小张姑娘拿着一个薄薄的、封面泛黄的档案袋走了出来。

“给,这是基本信息部分。一些更详细的记录和审批文件不能看。”她将档案袋递给我,自己则坐在对面,拿出一本书看了起来,显然是履行监督职责。

“谢谢。”我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动作显得平静,小心地打开了档案袋。

里面只有寥寥几页纸。一张是基本信息登记表,用的是旧式表格,字迹有些模糊。姓名一栏写着“陈赵氏”,年龄推算下来今年应该快七十了。户籍来源地写着“河北沧州”,迁入时间是……一九四三年?

一九四三年?那还是敌伪时期!她那么早就来到四合院了?比我们何家、易家都早得多!

我压下心中的惊讶,继续看。家庭成员一栏是空的。主要社会关系……也是空的。只有一行小字备注:“夫陈某某,已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病故。无子女。”

再往后翻,是几张街道发放补助的登记表存根,时间跨度从解放初到现在,金额很小,但从未间断。发放理由多是“孤寡老人生活困难补助”。

信息少得可怜。除了那个一九四三年的迁入时间和早逝的丈夫,几乎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内容。没有工作单位记录,没有亲属信息,就像一张被刻意擦写过许多遍的纸,只剩下最基础的字迹。

我有些不甘心,又仔细看了一遍那份旧的信息登记表,目光在“迁入时间:一九四三”和“夫陈某某,已于民国三十六年病故”这两行字之间来回逡巡。

一九四三年来到四合院,一九四七年丈夫去世。这四年间,发生了什么?她丈夫是做什么的?为什么来到四九城?又为什么在丈夫死后,她一个无儿无女的外乡女人,能一直独自居住在这四合院的后院,直到如今?

这些疑问,档案里没有答案。

我合上档案袋,心里有些失望,但更多的是凝重。这份过于“干净”的档案,本身就不正常。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无亲无故的外乡寡妇,能安然留在北平(北京),并一直住在四合院里,这背后定然有故事。而这个故事,很可能就与易中海恐惧的“别的事”,与何大清的被迫离开,密切相关。

“看完了?”小张姑娘抬起头。

“看完了,谢谢您。”我将档案袋递还给她,脸上恢复平静,“了解了基本情况,我心里就有数了。以后院里有什么事,也好知道该怎么帮忙。”

“不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小张姑娘接过档案袋,笑了笑。

离开街道办,走在回家的路上,午后的阳光暖洋洋的,我却感觉后背有些发凉。一九四三年……这个时间点像一把钥匙,虽然还没找到对应的锁孔,但它指向的年代和可能关联的历史背景,让整个事件的复杂性和危险性,陡然提升了一个等级。

看来,想从官方渠道直接获取核心信息,难度极大。后院老太太这条线,需要更耐心、更迂回的策略。

而眼下,我还得先应对厂里即将到来的新挑战——李副处长透露,工业局可能会组织一次各厂后勤标兵的交流学习活动,届时,我这个“红星轧钢厂后勤岗位标兵”,恐怕要面对更多来自外厂的审视和比较。

旧的谜团尚未解开,新的考验已在前方等候。

我抬起头,眯着眼看了看太阳,步伐稳健地朝着四合院走去。

无论前方是什么,我都得走下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