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抉择与代价(1/2)
陈曦盯着屏幕上关于那个开源工具包的溯源分析报告,感觉像是握着一枚拔掉了安全栓的手雷。上报,还是暂时压下,自行深挖?每一个选择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直接上报周启明,意味着将问题正式摆上台面,可以调动更强大的国家力量进行调查,效率可能更高,清除隐患也更彻底。但弊端同样明显:首先,这会立刻惊动可能隐藏在更深处的对手,让他们有机会切断线索、销毁证据;其次,调查必然会涉及其他部委和关键行业,协调难度极大,很容易陷入官僚体系的扯皮和推诿中,甚至可能被某些内部势力借机干扰,将水搅浑;最后,这也是对他自己掌控力的一种变相否定——作为“金梭”项目的首席,连项目关联的外部风险都无法独立洞察和初步应对吗?
如果暂时压下,依靠“山猫”和自己有限的信任资源进行秘密调查,灵活性更高,也更隐蔽,有机会顺藤摸瓜,找到更确凿的证据,甚至揪出更深层的黑手。但这无异于火中取栗。调查过程一旦暴露,他很可能被扣上“隐瞒不报”、“私自行动”的帽子,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单凭他和小范围的力量,能否应对可能存在的、庞大的敌对网络?
时间在沉默中流逝,陈曦的太阳穴突突直跳。他想起了王工那张看似和善的脸,想起了郑院士意味深长的笑容,想起了“金梭”项目所承载的千钧重量。
最终,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
他没有立刻通过正式渠道上报,而是加密联系了“山猫”,下达了新的指令:
“第一,在不惊动任何外部系统的情况下,深度扫描我们项目组内部所有可能与那个工具包有过接触的终端和历史记录,寻找任何异常数据外传的蛛丝马迹,确认危害范围和程度。”
“第二,利用你的渠道,尝试对这个工具包的境外服务器进行有限度的、非侵入式的反向侦察,目标是确认其数据接收方的模糊画像和可能的关联实体。记住,绝对不要打草惊蛇,一旦发现任何被追踪的迹象,立即终止并清理痕迹。”
“第三,此事列为最高机密,除你和我之外,不得向任何第三方透露,包括周启明。”
这是一个走在钢丝上的决定。他选择相信“山猫”的专业能力和忠诚,也选择相信自己能够控制住局面。他要先拿到更确凿的“私货”,再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将这颗炸弹抛出去,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并将对自己的反噬降到最低。
“明白。”“山猫”的回复依旧简洁,没有任何疑问。
就在陈曦开始他的秘密调查时,陈玥在新实验室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也如期而至——航天材料的地面模拟极端环境测试。
刘总工程师的团队送来了一份长达数百页的测试大纲,其严苛程度让见多识广的陈玥也为之咋舌。她的“生物发光智能织物”样本,需要经历从零下150摄氏度到零上300摄氏度的极限温度循环、高强度紫外线及粒子辐射照射、模拟真空环境下的挥发性物质析出检测、以及长达数千小时的持续工作寿命测试。
第一个测试周期结束,结果很不理想。在经历剧烈的温度冲击后,材料的发光效率下降了近百分之四十,柔性基底也出现了微小的脆化裂纹。辐射测试后,色彩稳定性更是出现了明显偏差。
实验室里弥漫着低气压。从巴黎跟来的核心成员有些沮丧,而国内合作方的一些研究人员,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眼神中的怀疑却掩饰不住。
“陈博士,航天器的环境比这恶劣百倍。如果连地面模拟这一关都过不了……”刘总工派来的对接人,语气委婉,但意思明确。
陈玥没有气馁。她将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对着失败的样品和密密麻麻的测试数据,一遍遍地分析、推演。她意识到,问题不仅仅出在材料配方上,更在于材料内部微观结构与外部极端环境能量交互的机理。她之前专注于美学和响应速度,却忽略了在极限条件下的能量耗散与结构稳定性这个更深层次的物理问题。
这是一个全新的、她并不熟悉的领域。她需要帮助。
她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主动找到了实验室里几位在凝聚态物理和材料力学领域深耕多年的老研究员,虚心求教。起初,这几位老专家对这个“搞时尚出身”的海归博士并不太感冒,但陈玥拿出的是实实在在的测试数据和极其专业的问题,态度又十分诚恳,逐渐赢得了他们的尊重。
一场跨学科的联合攻关悄然展开。陈玥带来的是对材料宏观性能和应用场景的深刻理解,老专家们贡献的是对微观机理和基础理论的扎实功底。激烈的讨论常常持续到深夜,白板上画满了复杂的公式和结构模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