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日内瓦的博弈(2/2)
一位来自北欧小国的代表,突然拿出了一份由“某些网络安全研究机构”发布的、质疑“金梭”架构某个早期版本(早已迭代更新)存在“潜在后门”的分析报告(显然是断章取义和过度解读),并以此为由,要求IFSb暂停对“金梭”相关技术的标准纳入讨论。
会场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起来。这种基于不实信息的突然发难,虽然拙劣,却极其恶心人。
陈曦心中冷笑,正准备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由国内和国际多家权威机构出具的、证明该架构安全性的检测报告进行驳斥。就在这时,另一位一直沉默寡言、来自新加坡金管局的华裔高级官员,缓缓开口了。
“约翰逊先生,”他看向那位北欧代表,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在IFSb的会议上,我们讨论标准,应该基于客观、公正、经过验证的技术事实,而不是来源不明、充满揣测的所谓‘分析报告’。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我想在座的许多机构目前正在使用的系统,恐怕都经不起这种‘有罪推定’式的审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我认为,陈博士团队带来的技术思路,代表了金融基础设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应该以开放、专业的态度,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评估,而不是被一些场外因素干扰了判断。”
这位新加坡官员的发言,立场中立,逻辑清晰,瞬间将那股试图搅浑水的气息压了下去。陈曦向他投去感激的一瞥,对方则微微颔首。
最终,尽管阻力重重,在陈曦团队据理力争和部分客观参会代表的支持下,IFSb工作组最终还是同意,将“金梭”架构的核心设计理念和部分技术规范,作为“未来金融基础设施演进的重要参考方案之一”,纳入下一阶段的标准讨论范围。
这并非完全的胜利,但成功地让“中国方案”在国际最高级别的金融标准舞台上,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印记,打破了西方技术路线的垄断地位。
当陈曦走出IFSb总部大楼,日内瓦湖的清冷空气扑面而来。他深吸一口气,感到一种激战后的疲惫,以及一种豁然开朗的振奋。他证明了,中国人不仅能在技术上创新,也能在国际规则的博弈场上,发出响亮而自信的声音。
几乎在陈曦于日内瓦初战告捷的同时,国内,陈玥主导的“绿色材料全生命周期评价标准”制定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施耐德公司提供的专业模型和数据支持下,联盟联合国内权威机构,快速拿出了一套科学、严谨、且充分考虑了产业发展阶段和现实可行性的标准初稿。这套标准不仅涵盖了碳排放,还创新性地引入了材料可再生性、生物毒性、回收利用率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比ISc那个单一、苛刻的碳足迹标准更为全面和先进。
标准初稿一经发布,立刻在国内产业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获得了广泛支持。更让陈玥惊喜的是,几家同样苦ISc久矣的东南亚和拉美材料企业,也主动联系联盟,表达了对这套新标准的浓厚兴趣和合作意向。
“中国标准”初现峥嵘,开始展现出其国际吸引力。
然而,陈玥清楚,标准的成功,最终要靠市场的认可和应用来检验。她决定,利用即将到来的上海国际材料博览会,举办一场高规格的“绿色材料新标准国际论坛”,正式向全球发布和推广这套标准,并邀请施耐德等国际合作伙伴站台,直面ISc的挑战。
一场关于规则与标准的话语权争夺战,即将在上海拉开新的序幕。东西方两个战场,兄妹二人都在为打破旧秩序、建立新规则而奋力拼搏。日内瓦的博弈暂告段落,上海的烽火又将燃起。他们知道,这条路上没有坦途,唯有持续前行,才能让世界,听到并重视来自中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