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省委震动,责成彻查二十年前的旧案!(1/2)
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信访举报中心。
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铺着灰色地毯的地面上切割出整齐的条纹。空气里有淡淡的纸张和墨水味,混合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茶香。这里是全省所有举报信件的汇集地,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封信件、邮件从四面八方涌来,承载着形形色色的诉求与冤屈。
大部分信件最终的归宿,都是根据流程分拣、登记、转办。只有极少数,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直接送到某位领导的案头。
省纪委副书记王建业的秘书小张,像往常一样,将一份厚实的ES特快专递文件袋,轻轻放在了办公桌的左上角。
“王书记,这是今天早上刚到的加急件,收件人指明是您亲启。”
王建业正戴着老花镜,审阅一份关于某市国企改制问题的调查报告。他年近六旬,头发花白,但腰板挺得笔直,眼神依旧锐利。听到秘书的话,他只是“嗯”了一声,目光并未离开手中的文件。
在他这个位置,每天都会收到类似的“亲启”信件,其中九成以上,都是些反复申诉的旧案,或是捕风捉影的匿名攻击。他早已习惯。
又过了半个多小时,王建业才处理完手头的文件。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端起桌上的保温杯喝了一口浓茶。茶叶是普通的茉莉花茶,提神,不伤胃。他的目光这才落到那个牛皮纸文件袋上。
袋子很厚,沉甸甸的,显然内容不少。寄件地址是省邮政总局,没有寄件人姓名。
王建业拿起拆信刀,平整地划开封口。
他没有直接去看信件内容,而是先将里面的东西全部倒了出来。几十张高清彩色照片,一本用塑料薄膜密封的陈旧账本,以及一份打印得工工整整的举报材料。
这个开场就让他微微提起了些兴趣。不同于那些用各种稿纸手写、字迹潦草、情绪激动的举报信,这份材料的专业性,从第一眼就显露无疑。
他先拿起了那份举报材料。
第一页,是举报人的身份信息。
“林晓,女,华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执业证号……”附带的还有身份证复印件。
王建业的眉头几不可察地挑了一下。华诚律所,他知道,省内顶尖的律所之一,尤其擅长处理大型经济案件。一个高级合伙人,用自己的职业身份和前途做抵押,进行实名举报。这封信的分量,瞬间就变得不一样了。
他的神情严肃起来,重新戴上老花镜,从第一行字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中央空调轻微的出风声和纸张翻动的声音。
王建业看得非常慢,也非常仔细。他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但握着纸张的手指,却在不知不觉中收紧。作为在纪检战线工作了三十年的老兵,他见过太多构陷与谎言,也挖出过太多被掩盖的真相。他的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测谎仪,能轻易分辨出文字背后的真伪与虚实。
这份材料,没有愤怒的控诉,没有悲情的哭诉,更没有空洞的口号。
它像一份冷静到近乎残酷的案情分析报告。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每一个环节都清晰明了。
证据被分门别类,编号罗列,形成了四条完整的证据链。
人证:关键涉案人、原青龙镇财政所会计张文清的忏悔书。王建业拿起那几张照片,信纸已经泛黄,但字迹清晰,他能从那一个个颤抖的笔画中,感受到书写者临终前内心的挣扎与煎熬。
物证:伪造的账目底稿,与挪用公款的亲笔字据。当看到那张写着“老张,这笔款子按我说的这么走”的字据,以及下方那个龙飞凤舞的签名“王志强”时,王建业的目光凝固了。他几乎立刻就让人调出了邻市副市长王志强的干部档案,将其中的亲笔签名与照片上的字迹进行比对。
初步判断,笔迹高度吻合。
逻辑链:举报材料中明确指出,王志强作为时任副手,是林国栋倒台后的直接且最大的受益者。案发后不到半年,王志强便接任了林国栋的职务,从此官运亨通。这个逻辑,简单、直接,却又无比致命。
新证据:从王志强老宅枯井中找到的原始总账。王建业小心翼翼地拆开那本密封的账本,一股陈年的霉味扑面而来。他翻开账本,父亲的笔迹工整如印刷体,每一笔款项的来龙去脉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当他翻到关于那笔救灾款的记录时,看到了与王志强字据内容完全吻合的批条,以及王志强那嚣张的签名。
至此,一个长达二十年,由诬告陷害、贪污挪用、伪造公文构成的惊天大案,已经形成了一个天衣无缝的证据闭环。
王建业将所有材料重新整理好,放在桌上。他没有立刻做出批示,而是身体向后,靠在宽大的椅背上,闭上了眼睛。
他的脑海里,却像放电影一般,回放着整起案件的脉络。
一个兢兢业业的乡镇干部,因为挡了别人的路,被精心设计的阴谋所吞噬,蒙冤入狱,妻离子散,毁掉了一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