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万象更新,朔方县迎来了新生。(2/2)
在顾雍、王璨等人卓有成效的组织和精细到近乎苛刻的统计安排下,原本因流民涌入而暴增至近万的百姓,终于都得到了切实的安置,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初步愿景。
通过合理分配、修缮原有空置破屋,利用清理出的空地紧急建造了一批虽然简陋但足够坚固保暖的土坯房,以及协调几户合住较大的院落等方式。
几乎所有家庭都拥有了一个能够真正遮风挡雪、升起炉火后便温暖如春的栖身之所。县衙案头,记录着近万人口信息的竹简木牍堆积如山,每一片都代表着一个被纳入秩序、获得归属的家庭。
如今的朔方城,与凌云初来时那不足千人、暮气沉沉的凋敝景象相比,简直是脱胎换骨。近万人口汇聚于此,让这座边塞小城充满了奔涌的活力。
清晨,成千上万个烟囱同时吐出的炊烟与炉烟,汇聚成一片巨大的、生机勃勃的暖云,低低地笼罩在城市上空,与凛冽的蓝天形成壮丽对比。
白日的街市上,行人摩肩接踵,虽大多面容仍带风霜之色,衣衫依旧朴素,但步履从容,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笃定与期盼。
沿街开始出现零星的小摊贩,多以物易物,交换着自家多余的菜蔬、手工制品或猎物,虽规模尚小,却是商业复苏的萌芽。孩童的嬉闹声、工匠作坊里传出的富有节奏的敲打声、邻里间的寒暄声,构成了这座城市新的、充满生命力的交响曲。
随着岁末的临近,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安定新年的期盼和喜悦,如同缓慢燃烧的炭火,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
尽管物资依旧算不得丰裕,但人们开始用心装点这个来之不易的“家”。妇人们将屋里屋外打扫得一尘不染,手巧者更是寻来些红纸(可能是染色的粗布或缴获的绢帛边角料),剪出象征吉祥的福字、简单的窗花,小心翼翼地贴在窗棂上、门楣上,那一抹抹亮眼的红色,在白雪灰墙的映衬下格外醒目。
军营和府衙也特意挤出了一些缴获的腌肉、风干的野味,分发给各户。当家家户户的陶釜铁锅里飘出久违的、实实在在的肉香时,那种满足与喜悦是难以言表的。
孩子们更是兴奋地围着锅台转悠,他们或许还不完全理解“年”的意义,但能真切地感受到弥漫在空气中的那份温馨、忙碌与期待,知道将有丰盛的一餐,或许还能得到一件由母亲熬夜改制、虽旧却暖的新衣。
独立于修缮一新、旌旗招展的北城门楼上,凌云极目远眺。脚下,是连绵起伏的、覆盖着洁白积雪的屋顶,如同大地的鳞甲。
鳞甲之下,是万家窗棂透出的昏黄烛光与炉火红光,交织成一片温暖星河。炊烟袅袅,人声依稀,这座曾经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边城,如今仿佛一颗在广袤冻土上强劲搏动的心脏,每一次跳动都散发着坚韧、团结与希望的生命力。
他知道,朔方已经扎下了最坚实的根。拥有了稳固的根基,归心的民众,初具雏形的行政体系与武装力量,它已不再是那个需要时刻担忧存亡的边陲弃地。
它像一株深深扎根于寒荒之地的松柏,已然挺过了最酷烈的严冬,正默默积蓄着力量,只待春风一度,便要展露出更加苍翠勃发的生机。
而这个即将到来的新年,对于朔方的每一个人,包括他自己,都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盛大的仪式——告别血与火的苦难过去,迎接真正属于他们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新生。
凛冽的空气中,已然能够清晰地嗅到,那由炊烟、肉香、希望与信念共同酿造出的、浓郁而醉人的年节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