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烈妇舍身承义重 . 书生悟道守心坚(2/2)
快起来,这像什么话......孩子没事就好......
这一夜,姬家萓守在卫生院里。
他看着田烈属强忍剧痛,牙关紧咬,汗水浸湿了枕巾。
听着她在梦中呼唤丈夫的名字,那声声呼唤中蕴含着无尽的思念与坚守。
这让他想起自己的母亲,当年也是这般用生命逼他留下,守护着姬家的门风。
即便门庭不再显赫,但只要门头还在,家就还在。
夜深时分,卫生院里渐渐安静下来。
姬家萓走到院中,望着满天星斗出神。
他想起白日在田里劳作的乡亲们,想起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互相扶持的邻里。
这时,他注意到墙角有一株野草,正顽强地从石缝中探出头来,在夜风中轻轻摇曳。
这景象让他心中一动。
黎明时分,东方泛起鱼肚白。
姬家萓踏着晨露往家走。冰凉的露水打湿了他的发梢,顺着脖颈滑下,激起一阵寒颤。
路旁的稻田里,早起的农人已经开始劳作,吆喝声在晨雾中回荡。
南三河在晨曦中泛着粼粼波光,像是铺展在大地上的一条银链。
河面上有早起的渔人摇桨而行,桨声欸乃,如同古老的歌谣在河面上缓缓流淌。
这一刻,他突然顿悟:河东河西,从来不是地理的界限,而是心境的分别。
田烈属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心里装着他人,铭记着丈夫的荣光,她便身在河东。
他的二哥家萍,即便蒙受冤屈,仍在湖中自食其力,不偷不抢,他也身在河东。
而他自己呢?虽然褪下了军装,交出了记者证,但他能用手中的笔为乡亲们写信,让远方的游子知晓家乡的讯息;能用母亲留下的微薄积蓄帮助邻里渡过难关,让饥饿的孩子喝上一口热粥。这样的他,何尝不是在河东?
真正的河西,是心中失去信念,丢弃骨气,如同烂泥般任人践踏。
走到家门口,他看见门框上昨日新刻的身高标记,刻痕尚新。
他站过去比量,发现自己似乎矮了几分,或许是脊背更加佝偻了。
他微微一笑,从地上拾起那半截铅笔,在门框上又划下一道——这一道比先前高出些许,像是一个向上的箭头,在晨光中闪烁着微光。
他要守护这门风,如同田烈属守护着她的信念,如同母亲守护着这个家。
即便前路艰难,如同在无光的暗夜中前行,心中的信念也不能熄灭,骨气更不能丢弃。
信念是明灯,骨气是道路,有灯引路,终会走向光明。
朝阳缓缓升起,将小姬庄笼罩在温暖的光芒中。
阳光穿过枝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姬家萓坐在门前的青石桌旁,又开始为乡亲们代写书信。
他写得极其认真,一笔一画仿佛在镌刻碑文,每个字都凝聚着力量。
这时,几个乡亲陆续来到他家门前。
有来请他代写家书的,有来咨询事情的,还有特地来感谢他昨日帮助的。
小小的院落渐渐热闹起来,充满了生机。
姬先生,老木匠张师傅提着一篮鸡蛋走过来。
这是俺家老母鸡下的,您收着补补身子。
这怎么行......姬家萓连忙推辞。
您就收下吧。
张师傅诚恳地说:
要不是您时常接济,帮衬着大伙,俺们这些粗人还真不知道该怎么渡过难关。
望着乡亲们真诚的面容,姬家萓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忽然明白,他所坚守的,不仅仅是一个门楣,更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
写着写着,他不自觉地哼唱起来,是当年在部队学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曲调虽有些走样,却唱得铿锵有力。
周围的乡亲们听着,也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歌声在小院里回荡,传得很远很远。
南三河的河水依旧流淌,不疾不徐,携着河西的泥沙,带着河东的希望,奔流不息。
河面上的晨光,明亮得如同铺了一层碎银,晃得人睁不开眼。
这条河,这些日子,这门户,都还在。
只要坚守,就有希望。
姬家萓望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力量。
他知道,在这个看似平凡的日子里,他找到了人生的真谛,也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