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关羽的疑虑,仁义与现实的权衡(2/2)
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也没有复杂深奥的道理,就是这么一句平平淡淡的话,却像一道坚不可摧的堤坝,将我方才掀起的滔天巨浪,稳稳地挡了下来。
刘备长长地、如释重负地,吐出了一口气。
他那颗摇摆不定的心,在这一刻,终于找到了坚实的落点。二弟的话,就像定海神针,瞬间平息了他内心的波涛。是啊,实力固然重要,可“仁义”的旗帜,是他刘备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们兄弟三人从一无所有走到今天,最宝贵的财富。这面旗帜,绝不能有半点污损。
他看向我的眼神,虽然依旧带着倚重,但那份犹豫和歉意,已经不加掩饰了。
张飞挠了挠他那钢针似的后脑勺,脸上写满了“俺不懂,但俺听二哥的”的表情。在他简单的世界里,大哥的决定,二哥的道理,就是天理。
而孙尚香,她怔怔地看着关羽。
她看着这个男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一双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没有像我一样说出那么多让她无法反驳的道理,他只用一句话,就扞卫了她刚才所坚守的一切。
这一刻,她忽然觉得,这个男人身上,有她父亲和兄长的影子。那种发自骨子里的骄傲与坚守,那种视“信义”与“声名”重于一切的执着。
她看向我的眼神,又一次变了。不再是单纯的愤怒,也不再是辩论失败后的迷茫,而是多了一丝挑衅。仿佛在说:看,你说的那些,终究只是歪理邪说,在这位真正的大英雄面前,不堪一击。
我心中,却是一片平静,甚至,还泛起了一丝苦笑。
来了。
终于来了。
我就知道,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孙尚香,充其量只是个前菜,是个被惯坏了的、热血上头的理想主义小姑娘。她的质问虽然尖锐,但根基不稳,一戳就破。
而眼前的关羽,不同。
他,才是刘备阵营里,“仁义”这面大旗真正的守护神。
他的“仁义”,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用一场场战斗,一次次选择,真刀真枪地刻进骨子里的信念。这种信念,早已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坚不可摧。
想说服他,比说服十个孙尚香,都要难上百倍。
我能感觉到,刘备的目光在示意我不要再争了,张飞的目光在警告我不要再多嘴,孙尚香的目光在等着看我如何收场。
整个议事厅的压力,再一次,如潮水般向我涌来。
我迎着关羽那双深邃如古井的丹凤眼,看到了他眼神里的坚持,也看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他不是在否定我,他是在考验我。
考验我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别驾从事”,究竟只是一个善于算计的投机者,还是一个……真正能理解并完善他们理想的同路人。
我深吸一口气,将心头那股“跟这帮死脑筋的家伙没法沟通,老子不干了”的咸鱼冲动,狠狠地压了下去。
我对着关羽,也对着主位上的刘备,深深地,深深地,再次一拜。
这一拜,拜的不是职位,而是对他那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守的敬意。
然后,我缓缓直起身。
整个议事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我的回答。
是就此退让,顺从刘备的核心价值观,还是……继续我那“大逆不道”的辩论?
我看着关羽,笑了。
“云长公,此言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