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盘感如潮(1/2)
林氏集团证券投资部的战术指挥室内,空气仿佛因高度专注而凝滞。环绕曲面屏上流淌的实时数据,在沈皎洁眼中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幅幅即将成型的动态画卷。他站在主控台前,双手自然地搭在桌沿,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感笼罩着他。与以往不同,那种奇异的预知能力此刻如同温顺的潮水,悄然涌来,毫无过去的刺痛或负担,只留下纯净的信息。
“St,现价51.3元,涨幅3.7%,我们的试探性空单浮亏约5%。”林卿卿的声音在他身侧响起,冷静而清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询。她知道,沈皎洁的“状态”来了。
沈皎洁没有立刻回答,他的目光看似落在分时图的波动上,但意识深处,更精确的画面已然呈现:下午2点30分,股价将如断线风筝般直线下挫,精准跌至48.5元附近,随后会有一波技术性反弹至50元整数关口,但这只是假象。真正的溃败将在2点45分后开始,一路阴跌,直至收盘跌破45元。时间、价位、甚至盘口的挂单变化,都如同电影预告片般在他脑中清晰放映。这种能力变得如此驯服和清晰,让他自己都暗自惊讶。
他必须将这种“先知”转化为合理的市场判断和所谓的“盘感”。
“不对,”沈皎洁开口,声音沉稳,他指向屏幕上价量关系的一个细微背离,“卿卿,你看,股价在创日内新高,但对应的成交量柱却在萎缩。这是典型的顶背离形态,上涨动能已经不足。而且…”
他故意停顿,走向策略白板,仿佛在组织基于现有数据的逻辑,实则在为脑海中的预知画面寻找合理的解释壳。
“而且什么?”林卿卿追问,目光紧随他的动作。
“而且,从更大周期的波浪结构看,”沈皎洁在白板上快速勾勒出晟通科技的日K线图,“目前这波上涨很可能处于第五浪的末端,是强弩之末。更值得警惕的是…”他调出龙虎榜数据,指向几个营业部席位,“前期活跃的、嗅觉敏锐的游资席位,如‘东方财富证券上海分公司’和‘国泰君安南京太平南路’,都在近期持续减仓。而接盘的,多是些名不见经传的散户集中营席位。这说明了什么?”
林卿卿眼中闪过领悟的光芒:“说明‘聪明钱’在悄然离场,市场的狂热主要由散户情绪驱动,根基不稳。”
“不仅如此,”沈皎洁的“盘感”再次强化,让他捕捉到更隐蔽的线索,“我怀疑有资金在暗中布局空头头寸。这种盘面结构,给我的感觉非常不好,像是暴风雨前的平静。”他再次用了“感觉”这个词,这是市场老手们心照不宣的“盘感”代名词。
“你的判断是?”林卿卿的表情严肃起来。
沈皎洁知道,必须给出更具体的、看似基于深度分析得出的结论。“我认为,下午2点30分会是一个关键转折点。”他的语气笃定,仿佛经过精密计算,“届时可能会引发一波快速的技术性杀跌。但那只是开胃菜,真正的趋势性下跌会在2点45分后正式展开。”
他走向风控台,开始部署具体策略,将预知的画面转化为一步步的战术:
“我建议我们分阶段建立空头头寸。第一阶段,在当前51-51.5元区间,建立总计划20%的空单;第二阶段,待股价有效跌破50元心理关口后,加仓至总计划的50%;第三阶段…”
他略微停顿,脑海中那个“48.5元强反弹”的画面闪过,“在48.5元附近,市场必然会有抵抗,形成一波反弹,那将是我们最佳的加仓机会。”
林卿卿微微蹙眉:“浩杰,如此具体的时间点和价位判断…这已经超出了常规技术分析的精确度。”她的目光带着审视,但更多的是好奇。
沈皎洁心中微动,但面色如常,他指了指K线图上一个前期的密集成交区:“这是一种综合判断,或者说,是强烈的盘感。你看这个位置,是前期的支撑平台,一旦跌破,支撑变压力,必然会引发多杀多的踩踏。我的盘感告诉我,今天这个结构会非常标准地演绎出来。”
指挥室内一片寂静,几位资深交易员也露出惊讶之色。如此具体且自信的预测,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极为罕见。
“好。”林卿卿最终点头,选择了信任,“就按你的盘感来执行。但我们需制定详细的动态风控预案,应对小概率的走势偏离。”
“当然。”沈皎洁应道。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他如同一位精准的指挥官,将预知到的市场节奏,一步步转化为团队的交易指令。他不断引用技术指标、市场心理学、资金流向等专业工具来佐证自己的决策,让每一步操作都显得有理有据,将其惊人的“盘感”包裹在严谨的专业分析之中。
下午1点30分,沈皎洁下达指令:“开始第一阶段建仓,节奏放慢,避免引起市场注意。”
交易员们迅速执行,空单如涓涓细流般融入市场。股价在51.2-51.4元间震荡,似乎印证着他的判断。
然而,市场总是充满意外。下午2点刚过,异变突生!
“有情况!”分析师急报,“一笔超过500万股的巨量买单突然涌现,股价快速拉升!”
St如同被注入强心剂,瞬间从51.3元飙升至52.5元,涨幅扩大至6.5%!指挥室内气氛瞬间紧绷,刚建立的空单浮亏迅速扩大。几位交易员不约而同地看向沈皎洁,眼神中充满了疑虑和紧张。
林卿卿也看向他,虽未言语,但眼神明确地在问:你的盘感还准吗?市场出现了你未提及的变量。
沈皎洁却心如止水。因为在那笔巨单出现的前一瞬,他清晰的“预知”已经捕捉到了这个插曲,并看到了其短暂的本质——这是一次来自某个关联方的刻意诱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