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无声的狩猎(2/2)
于是,在完成枯燥的筛查工作之余,沈怀安多了一项“娱乐”——观察那些被标记为恶意的网络流量如何在虚拟的沙箱环境中横冲直撞,又如何被各种防御机制识别、拦截、分析。他看得如痴如醉,仿佛在观看一场场无声的电子战争。
然而,敌人的狩猎并未停止,反而变得更加狡猾。
几天后,“守望者”计划的首个警报被触发了!触发点位于城北一家以神经内科闻名的私立医院。一位患有罕见脑部疾病的富商,在佩戴监测贴片进行一项常规复查时,贴片监测到了持续数秒的、与“神经织网”回收信号高度匹配的异常波动!
(白瑾团队分析数据后确认:“目标在检查过程中,其短期记忆关于某项近期商业谈判细节的部分,被成功窃取并发送!回收信号利用了医院内部一个经过伪装的医疗设备无线网络节点!”)
行动组立刻赶往医院,但为时已晚。那个被利用的网络节点在完成传输后便自我销毁,未留下任何物理痕迹。而那位富商对发生的一切毫无察觉,他甚至觉得那次检查“格外顺利”,思维“异常清晰”。
敌人成功了。他们绕开了层层防护,精准地窃取了他们想要的信息,并且没有留下任何直接证据。
这个消息让指挥中心的气氛降到了冰点。
(林晚晚内心:他们对我们内部的运作模式、甚至对‘守望者’计划可能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在适应,在进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次成功得手,无疑会助长对方的嚣张气焰,促使他们进行更大规模、更肆无忌惮的“狩猎”。
“调整策略。”林晚晚的声音在沉寂的指挥中心响起,带着冰冷的决绝,“被动防御已经不够了。我们要在他们下一次伸出爪子的时候,砍断它!”
她看向雷烈和白瑾:“根据这次事件的数据,能否预测他们下一个最可能动手的地点和目标?”
白瑾立刻操作起来,将富商的社会关系、疾病类型、就医习惯、以及被窃取信息的价值等变量输入分析模型。
雷烈则开始调阅全市所有重点医院,尤其是神经科强势的医院的安保布局和内部网络结构图。
一场围绕着预测与反制、陷阱与猎杀的新一轮较量,悄然展开。狩猎者与猎物的角色,在城市的阴影下,随时可能发生逆转。而沈怀安,则在那个只读的虚拟机窗口后,默默观察着这一切,将每一个数据包、每一次攻防转换,都刻入脑海。他知道,总有一天,他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