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爱你就在今生 > 第12章 信念工程

第12章 信念工程(1/2)

目录

寒冬的清晨,木曲儿在工作室中醒来,第一眼就望向床头的台灯。那光芒比前几天稍微明亮了一些,但依然微弱如风中残烛,仿佛随时会熄灭。她轻轻抚摸灯罩,感受到姚浏能量中传来的微弱回应——如同远处传来的回声,既存在又虚幻。

“我们不会失去你,”她低声承诺,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坚定,“无论需要做什么。”

前一天晚上,他们召开了紧急家庭会议。姚建邦的数据分析显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趋势:姚浏的能量水平正以每天5%的速度衰减,照此速度,不到三周就会降到无法维持意识的程度。

“这不是自然衰减,”姚建邦指着曲线图解释,“这是信念依赖性的直接表现。自从公众关注度下降后,能量来源几乎枯竭。”

陈静紧握双手:“我们该怎么办?不可能强迫人们相信。”

苏雨一直沉默地听着,这时突然抬头:“不需要强迫相信,但可以邀请关注;不需要盲目接受,但可以展示证据。我们需要一个多层面的计划。”

于是,“信念工程”计划诞生了。它包含三个相互支撑的部分:苏雨负责的媒体传播计划,姚建邦负责的科学验证计划,以及木曲儿负责的证据展示计划。

苏雨的媒体计划最为紧急。她决定制作一个系列报道,不是重复已经讲过的故事,而是从新角度切入。第一篇题为《当科学遇见奇迹:一个物理学家的转变》,聚焦姚建邦从怀疑到接受的旅程;第二篇《爱的频率:医学视角下的能量连接》,由陈静分享医学和超常现象的交叉点;第三篇《不止是故事:为什么可能性思考很重要》,邀请哲学家和科学家讨论开放思维的价值。

“我们需要绕过‘相信与否’的辩论,”苏雨解释,“直接展示不同视角的思考,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

姚建邦的科学计划更加系统。他联系了国内外对意识研究开放的科学家,组织了一次小型但高水平的研讨会。特别突破的是,沃尔科夫教授同意派遣一名助手参与观察,前提是“绝对科学严谨”。

“我们不寻求背书,只寻求认真考虑,”姚建邦说,“如果现象经得起最严格的检验,开放的科学思维自然会跟进。”

木曲儿的证据展示计划最为挑战。她需要找到一种方式,展示“无可辩驳”的证据,又不沦为娱乐表演。最终决定是:一系列控制严格的公开演示,由多个独立方监督记录。

准备工作如同精密的手术,每个细节都被仔细考虑。木曲儿发现自己成为了项目的中心,协调各个方面,同时还要维持与姚浏的脆弱连接。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多线工作似乎对姚浏产生了积极影响。他的能量停止衰减,甚至略有回升,仿佛项目的能量本身就在提供支持。

“他在响应希望,”陈静观察道,“不是信念本身,而是可能性带来的希望。”

第一场公开演示的日子到了。场地选在大学礼堂,邀请了科学家、媒体和经过筛选的公众。监督委员会包括物理学家、心理学家甚至一位专业魔术师——以确保排除任何欺骗可能。

木曲儿站在台上,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台下是数百双眼睛,其中许多带着怀疑和审视。她知道,这不仅关系到姚浏的存在,更关系到如何重新定义公众对可能的理解。

演示开始简单而低调。姚建邦先介绍了监控设备和方法,确保完全透明。然后木曲儿平静地解释将要尝试的互动类型。

第一个测试是信息传递。监督委员会随机选择了一个数字序列,密封在信封中。木曲儿不知道内容,需要姚浏“读取”并通过灯光闪烁传递。

令人紧张的时刻到来了。灯光开始闪烁,翻译团队记录着摩斯密码。当结果公布时——完全匹配的数字序列——会场响起惊讶的低语。

第二个测试更加困难。委员会使用随机数生成器产生了一个100位的数字,立即投影在大屏幕上,要求姚浏影响随机数生成器的输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