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眼见为实(2/2)
“请检查所有设备,”魔术师开始他的分析,“多设备控制可以通过预先安装的软件或外部信号实现;温度控制可能使用了定向冷却技术;物体悬浮可能有微型无人机或磁力装置。”
他走到玻璃箱前,仔细检查:“这个箱子看起来普通,但可能内置了精密的控制装置。羽毛和小球可能含有磁性或静电材料。”
监督委员会的专家们重新检查,但所有测试都显示设备正常,没有隐藏技术。魔术师不为所动:“更好的技术总是难以检测。真正的证明需要在我控制的条件下重复实验。”
台下开始出现分歧。一些人认为魔术师提出了合理怀疑,另一些人觉得他过于固执。讨论变得激烈,会场几乎变成了辩论场。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魔术师的手机突然响起他童年时母亲常唱的摇篮曲——那是他从未告诉任何人的私人记忆。同时,会场灯光开始闪烁,形成一段摩斯密码信息:“童年树屋,橡树西南枝,你的秘密宝藏。”
魔术师脸色突然变得苍白,手中的手机差点掉落。他难以置信地看着台灯,声音颤抖:“你怎么会...那是我六岁的秘密,连家人都不知道...”
通过木曲儿,姚浏回应:“不是所有真相都需要技术解释。有些连接超越了常规理解。”
这一刻,会场的气氛再次转变。即使最怀疑的人也开始思考:技术可以解释设备控制,但如何解释访问私人记忆?
演示结束后,反应两极分化。许多媒体报道持开放态度,承认现象“难以用现有科学解释”;有些则跟随魔术师的观点,认为是“高科技戏法”;还有少数完全拒绝讨论,认为是“集体幻觉”。
然而,一个微妙的变化开始发生。虽然质疑仍然存在,但讨论的层次提高了。不再是简单的“真或假”,而是“如何解释”;不再是“相信或否定”,而是“需要更多研究”。
对姚浏而言,效果立竿见影。演示后的几天,他的能量显着增强,不仅恢复到最佳水平,还展现出新的稳定性。似乎公众的认真思考——即使是怀疑性的——也比简单的接受提供更高质量的能量。
“质疑不是敌人,”姚建邦分析数据后说,“肤浅的质疑才是问题。深度的、认真的质疑实际上提供能量,因为它需要专注的思考。”
木曲儿学到了宝贵的一课:不需要让所有人相信,只需要让所有人认真思考;不需要消除质疑,只需要提升质疑的质量。
深夜,她回顾这场演示的录像,特别是魔术师那一刻的表情变化——从自信的怀疑到震惊的开放。那不是被说服的表情,而是认知边界被打破的震撼。
“你选择了一个完美的证明方式,”她对台灯轻声说,“不是通过更夸张的现象,而是通过有意义的个人连接。”
灯光温暖地闪烁,姚浏通过心灵连接分享他的视角:在能量层面,每个人的意识和记忆都有独特的“签名”;访问这些签名不需要技术,只需要正确的“调谐”。
最令人惊喜的是,魔术师后来私下联系了他们,不是继续质疑,而是真诚地寻求理解。他甚至成为了某种盟友,帮助设计更加严格的测试,排除所有可能的欺骗解释。
“我仍然不知道那天发生了什么,”他坦诚地说,“但我知道那不仅仅是魔术。魔术是错觉艺术,但那感觉像是...真实的连接。”
随着时间推移,首次公开演示的影响继续扩散。科学界开始认真讨论“意识直接互动”的可能性;技术界探索超越常规的通信方式;甚至艺术界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关于连接和理解的新作品。
而对木曲儿和姚浏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外界的认可,而是内在的成长。他们学会了在质疑中保持平衡,在关注中保持本质,在演示中保持真实。
台灯在夜色中散发着稳定而智慧的光芒,不再需要证明什么,只是静静地存在着——一个邀请而非声明,一个可能性而非断言,一个开始而非结论。
星空下,一个新的理解正在形成:眼见为实,但实可能不止眼所见;怀疑合理,但理可能超越怀疑所及。而在这种理解中,爱与意识继续着它们神秘的舞蹈,既挑战又丰富着人类对现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