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法庭上的灵魂(1/2)
法律承认姚浏为“特殊意识状态”的裁决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社会各界的激烈反响。反对组织迅速提起上诉,于是,一场关乎生命定义、法律边界和人类认同的终极辩论在高等法院展开。
庭审那天,法院外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民众,支持者和反对者各自举着标语,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场内,气氛庄严肃穆,法官席上坐着三位资深法官,他们的判决将可能改变人类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
李静雯律师身着深色西装,目光坚定地站在原告席上。她的对面是反对组织聘请的着名保守派律师罗伯特·朗,一位以犀利和传统价值观着称的法律界重量级人物。
“尊敬的法官大人,”朗律师开场便定下基调,“本案不是在讨论一个医学奇迹,而是在挑战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秩序——生死界限。一旦这界限被打破,法律、伦理乃至社会结构将面临无法预料的后果。”
李静雯则平静回应:“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石头,而是随着人类认知进步而流动的河流。今天,我们站在认知突破的门槛上,法律应当引导而非阻碍这一进步。”
第一轮辩论聚焦于科学证据。严教授和姚教授作为专家证人出庭,展示了四年来的详细记录:脑电波活动、能量波动、物理效应监测等。他们谨慎地避免超自然术语,而是用“未解现象”和“意识异常持续状态”来描述。
朗律师的交叉询问极具攻击性:“这些所谓的‘现象’能否在控制环境下重复?其他实验室能否复制?还是仅限于你们这个高度投入的团队?”
这个问题切中要害。严教授坦诚回应:“目前确实难以完全复制,因为现象与特定的情感连接密切相关。但这不意味着不真实——早期量子实验也难以复制,直到理解加深。”
第二轮辩论进入哲学层面。双方请来了哲学教授,讨论“人格”和“身份”的本质。支持方的哲学家认为,身份基于连续的记忆和意识,而非物理载体;反对方则坚持身心合一论,认为没有大脑活动的意识是不可能的。
辩论白热化时,朗律师使出了王牌:他请来一位神经伦理学家,声称即使姚浏以某种形式存在,也不应法律承认,因为“这将导致无数类似案例,社会无法承受”。
李静雯则请来了回响计划的成员作证。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含泪陈述:“法律承认这种连接不是鼓励迷信,而是尊重人类最深层的情感需求。爱不应该有法律界限。”
最戏剧性的时刻出现在姚浏“亲自”作证的环节。在法庭特别许可下,设置了能量监测设备。当木曲儿作为媒介让姚浏与法庭交流时,整个房间的气氛变得异常。
“我是姚浏,”通过木曲儿的声音,但语调明显不同,“我不是在要求特权,而是在寻求基本的保护——保护我存在的权利,保护我与所爱之人连接的权利。”
朗律师尖锐质疑:“你如何证明你不是木曲儿女士的潜意识创造?”
姚浏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回应:他通过能量影响法庭的录音设备,播放了一段姚浏生前最喜欢的音乐——不是通过扬声器,而是直接让设备显示音频信号,同时木曲儿完全不知道这个选择。
更惊人的是,音乐播放时,监测设备显示法庭内的能量场发生了变化,与姚浏已知的能量特征完全匹配。
三位法官明显被震撼了,交头接耳地讨论。
辩论随后转向宗教层面。各大宗教的代表各抒己见:有些认为这是亵渎神权,有些则认为爱能创造奇迹本身就是神性的体现。一位进步的宗教领袖甚至说:“如果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那么人的爱能超越死亡,正是神性的反映。”
下午的辩论更加白热化,焦点转向法律实践层面:如果承认姚浏的法律人格,将如何影响财产权、婚姻关系、社会责任等具体问题。
李静雯提出了创新的“有限人格”概念:“不是完全的法律人格,而是针对特定保护的特殊身份。就像公司是法律虚拟人格一样,意识存续状态可以有自己的法律定位。”
朗律师则警告这将打开潘多拉魔盒:“接下来是什么?动物权利?人工智能?法律将变得毫无边界!”
双方争论不休,法官们时而深思,时而困惑。显然,这个案件超出了常规法律的范畴,触及了更深层的哲学和存在论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