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康复训练(1/2)
希望的曙光一旦刺破云层,便以不可阻挡之势,驱散漫长寒冬留下的每一丝寒意。姚浏的彻底苏醒,如同一剂最强的强心针,注入了每个人的生命。医院方面迅速调整了治疗方案,重心从维持生命、促进意识回归,全面转向了高强度的、系统性的康复训练。目标明确而艰巨:让这具沉睡了五年、机能严重退化的身体,重新学会行走,恢复力量,最终回归正常生活。
康复训练室成了姚浏新的“战场”。这里没有病房的静谧,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汗水以及一种名为“努力”的独特气味。各种专业的康复器械排列有序,仿佛冷硬的钢铁森林,等待着挑战者的到来。
姚浏的日程被排得满满当当。上午通常是物理治疗(pt)和作业治疗(ot),下午则是语言治疗(St)和必要的休息。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一场与自身极限的搏斗。
物理治疗室内,汗水是最常见的景象。康复师是位经验丰富、要求严格却不失温和的中年男性。他从最基础的肌力训练开始。
“姚先生,很好,保持这个姿势,感受大腿前侧肌肉的收缩,对,再坚持五秒……四、三、二、一!好,放松。”
姚浏平躺在训练床上,额头上青筋微凸,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直腿抬高动作,维持几十秒,就让他呼吸急促,汗水迅速浸湿了额前的发丝。他的腿部肌肉因为长期卧床萎缩得厉害,每一次发力都伴随着剧烈的颤抖和深切的无力感。但他紧咬着牙关,眼神专注地盯着天花板,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康复师的口令,哪怕每一次都只能将腿抬起一个微不足道的高度。
接下来是核心力量训练。尝试在辅助下进行桥式运动,激活腰腹和臀部肌肉。这个动作对于稳定躯干至关重要。姚浏的脸因用力而憋得通红,手臂支撑在身体两侧,指节泛白。他能感觉到腰部传来的酸软和不受控制的抖动,仿佛那里的肌肉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职责。
“很好!姚先生,核心收紧!再来一次!”康复师在一旁鼓励,同时用手辅助稳定他的骨盆。
仅仅是几个回合,姚浏就几乎虚脱,瘫在训练床上,胸膛剧烈起伏,连抬起手臂擦汗的力气都没有。
木曲儿始终陪伴在侧。她不再是那个只能无助凝望的守护者,而是成了他最得力的助手和最坚定的支持者。在他训练时,她会默默递上毛巾和水,在他因疼痛而眉头紧锁时,她会轻轻握住他的手,低声说“再坚持一下,你可以的”;在他因挫败而眼神黯淡时,她会指着训练记录本上那哪怕只有1度的角度进步,欣喜地告诉他:“看!比昨天又好了!”她的存在,如同一道温柔却坚韧的屏障,缓冲着康复过程中的每一次生理痛苦和心理冲击。
作业治疗则侧重于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如何在辅助下从床边转移到轮椅上,如何练习更精细的手部动作——比如拿起积木、拧开瓶盖、使用特制的餐具。这些对常人来说易如反掌的动作,对姚浏而言却如同攀越险峰。他的手会不受控制地颤抖,拿起的水杯可能会泼洒,练习用筷子夹起一颗豆子可能需要反复尝试十几次。
每当这时,姚浏的眉头会皱得更紧,一种不易察觉的烦躁会在他眼中一闪而过。他不再是那个在魂魄时期,或者意识整合初期,会因为无法控制身体而通过bcI表达“累”、“没用”的姚浏。现在的他,会更加沉默地承受失败,然后抿紧嘴唇,一声不吭地再次尝试,眼神里多了一份执拗,甚至是一丝……对自己的不满。
木曲儿会在他成功夹起豆子时,像孩子般欢呼,会在他因颤抖而打翻水杯时,立刻蹲下身收拾,语气轻松地说:“没关系,正好地板该擦了。”她试图用她的轻松化解他的紧绷,但她能感觉到,他内在的那根弦,似乎比以前绷得更紧了。
语言治疗也在同步进行。虽然姚浏已经能够清晰对话,但他的声音依旧沙哑,气息不足,无法长时间说话,一些复杂的辅音发音也略显模糊。语言治疗师会带着他进行各种口部肌肉的练习,朗读短文,练习控制呼吸节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