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爱你就在今生 > 第50章 新生活开始

第50章 新生活开始(1/2)

目录

秋日的阳光,已褪去了夏日的酷烈,变得温煦而澄澈,如同稀释的琥珀,透过病房洁净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大片明亮而柔和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与往日截然不同的气息,那不再是消毒水与药物主导的、紧绷的生存氛围,而是一种名为“希望”的、轻盈而饱满的活力。今天,是姚浏出院的日子。

五年又四十七天。这个数字,如同烙印,深深镌刻在每个人的生命年轮上。但今天,它不再仅仅代表着失去与煎熬,更象征着一种穿越了最深黑暗后、终于迎来的破晓。

病房里不再有堆积的医疗仪器,显得格外空旷。姚浏站在房间中央,他已经不需要轮椅,甚至不需要助行器,仅凭一根设计精巧的手杖,便能稳健地站立和短距离行走。他穿着一件柔软的浅灰色羊绒衫和合身的深色长裤,都是木曲儿精心挑选的,衬得他身形虽仍显清瘦,却已然挺拔如松。他的脸庞恢复了健康的色泽,眼神沉静如水,里面映着窗外的秋光,也映着站在他面前、正细心地为他整理衣领的木曲儿。

木曲儿今天也特意打扮过,穿着一件暖杏色的及膝连衣裙,外面罩着米白色的针织开衫,长发松松挽起,露出光洁的脖颈和带着淡淡红晕的脸颊。她的动作轻柔,眼神专注,指尖拂过他的衣领,仿佛在完成一个神圣的仪式。阳光勾勒着她纤长的睫毛和微微上扬的嘴角,那里盛满了几乎要溢出来的幸福与满足。

“好了,”她退后一步,上下打量着他,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却是笑着的,“很好看。”

姚浏伸出手,握住她的手,指尖温暖而稳定。他没有说话,只是深深地看着她,千言万语都融在了那交织的目光里。这五年,她是他混沌世界里的唯一坐标,是他挣扎求生的全部理由。如今,他终于可以牵着她的手,一起走出这扇门,走向属于他们的、迟来太久的未来。

姚建邦和陈静站在一旁,看着眼前这对璧人,眼眶早已湿润。陈静不停地用手帕擦拭着眼角,姚建邦则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声音哽咽:“好……好……回家了,一切都好了。”

陆医生、温教授、孙博士,甚至张大师,都来到了病房送行。没有过多的言语,简单的拥抱、用力的握手、以及那句由衷的“恭喜”和“保重”,便已承载了所有的祝福与不舍。这间病房,见证了太多的绝望、挣扎、奇迹与重生,如今,终于可以安静地送走它最特殊的住客。

手续早已办妥。当姚浏在木曲儿的搀扶下,一步步走出住院部大楼,真正踏足在室外松软的落叶上时,他停下脚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秋日清冽而带着泥土芬芳的空气涌入肺腑,与病房里恒定的、带着消毒水气味的空气截然不同。阳光毫无阻碍地洒满全身,温暖而真实。耳边是风吹过梧桐树叶的沙沙声,远处孩童的嬉笑声,汽车驶过的微弱噪音……这一切平凡到极致的感官信息,对他而言,却如同久违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他微微仰起头,闭上眼睛,感受着这一切,唇角缓缓勾起一抹真切而释然的弧度。

“走吧,”木曲儿挽紧他的手臂,声音轻柔,“我们回家。”

他们的“家”,是姚建邦和陈静早就准备好的一套位于安静小区一层的公寓,方便姚浏康复期间进出。房子被打扫得一尘不染,窗明几净,阳台上摆着几盆绿意盎然的植物,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饭菜香——陈静一早就过来准备了接风宴。

回到真正意义上的家,远离了医院的氛围,一种更踏实、更日常的幸福感慢慢沉淀下来。下午,姚浏有些疲惫,在卧室小憩。木曲儿则和姚建邦、陈静一起,在客厅里翻阅着厚厚的相册,里面有许多姚浏小时候和大学时的照片,那些被时光定格的瞬间,勾起了无数的回忆与感慨。

姚浏醒来时,夕阳的余晖正透过窗纱,将房间染成一片温暖的金色。他走到客厅,看到父母和木曲儿围坐在沙发上,头靠着头,低声说笑着,画面温馨得让他心头软成一片。他没有打扰,只是倚在门框上,静静地看着。

就在这时,一种极其微妙的感觉,如同水底的暗流,悄然掠过他的心头。

他清晰地“感觉”到,母亲陈静看着相册里他幼年照片时,那股混合着无限怜爱、岁月流逝的淡淡伤感、以及失而复得的巨大庆幸的、复杂而浓郁的情感暖流。同时,他也捕捉到了父亲姚建邦那看似平静的外表下,深藏着的、如释重负的巨大宽慰,以及一丝作为父亲,对未来隐隐的、新的担忧。而木曲儿……她的情感最为纯粹,是几乎要满溢出来的、如同阳光般温暖的幸福和安宁。

这种感觉并非通过观察表情或倾听言语得来,而是一种直接的、近乎本能的情绪感知,仿佛他能够短暂地、模糊地“读取”到身边人情绪场的颜色和温度。

他微微一怔,下意识地蹙起了眉头。这种感觉……似曾相识。在他作为魂魄存在时,他便是以这种超越语言的方式,感知着木曲儿的喜怒哀乐。难道……

“小浏醒了?”陈静率先发现了他,连忙招手,“快来看你小时候,胖乎乎的,多可爱。”

姚浏收敛心神,压下那奇异的感觉,微笑着走过去,加入了他们。他没有将刚才的体验告诉任何人,只将其当作一个偶然的、或许是康复过程中的小小插曲。

晚餐后,姚建邦和陈静体贴地早早离开,将空间留给了小两口。公寓里终于只剩下他们两个人。没有了医院的规章制度的约束,没有了医护人员不定时的巡查,一种真正属于“家”的私密与宁静笼罩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