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电影改编(1/2)
《生死之间:我的465天》所掀起的全球性浪潮,并未如同寻常热点那般,在喧嚣鼎沸后迅速消退于信息的汪洋之中。相反,它像一粒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种子,在无数读者心灵的土壤里深深扎根,抽枝散叶,持续不断地释放着关于爱、生命与死亡的思考与回响。书店的货架上,它依旧占据着显眼的位置;网络社群里,关于书中细节、关于“归舟”真实身份、关于那段超越生死之爱可信度的讨论,依旧如火如荼,经久不息;大学讲堂里,哲学、心理学、文学乃至医学领域的学者们,开始将它作为案例引入课堂,引发着一轮又一轮关于意识本质、临终体验、情感力量边界的思想激荡。这本书,已然超越了畅销书的范畴,蜕变成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时代的精神注脚。
而在这股持久不衰的热潮推动下,一个新的、更为庞大、也更具影响力的巨浪,正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酝酿,并以无可阻挡之势,向着姚浏和木曲儿那方宁静的山间小筑奔涌而来。
那是一个寻常的、弥漫着青草与泥土气息的清晨。姚浏正挽着袖子,在屋前那片被木曲儿打理得生机勃勃的小菜园里,小心翼翼地给几株刚结出嫩果的番茄苗搭架子。他的动作依旧带着几分大病初愈后的谨慎与缓慢,但神态专注而平和,阳光落在他微微沁出汗珠的额角,折射出细碎的光芒。木曲儿则坐在屋檐下的阴影里,面前支着画架,画笔蘸取着颜料,正在描绘菜园边一丛开得恣意烂漫的野蔷薇,画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与远处山涧的潺潺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诗画。
加密卫星电话那独特的、略显尖锐的铃声,便是在这时,突兀地划破了这片宁静。
木曲儿放下画笔,擦了擦手,走过去接起电话。是苏雨。她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不再是之前报告书籍销量时的激动雀跃,而是带着一种混合着难以置信、郑重其事甚至是一丝小心翼翼的复杂情绪。
“曲儿……姚浏在旁边吗?有个……嗯,非常特别,也非常重大的事情,需要和你们商量。”苏雨的声音有些发紧。
木曲儿的心下意识地提了一下,以为是外界又出现了什么针对他们的不利风波。她看了姚浏一眼,按下了免提键。“在,苏雨,你说吧,我们听着。”
姚浏也停下了手中的活计,拿起搭在篱笆上的毛巾擦了擦手,走了过来,站在木曲儿身边,目光沉静地落在那个发出声音的小小仪器上。
“是好莱坞。”苏雨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说出这三个字都需要巨大的力气,“几家最顶级的电影制片公司,通过层层关系,最终联系到了出版社,又辗转找到了我。他们……他们都想获得《生死之间》的电影改编权。”
“好莱坞?”木曲儿愣住了,下意识地重复了一遍这个象征着世界电影工业金字塔尖的名字,感觉有些恍惚和不真实。他们的故事,竟然已经传到了那么遥远的地方?还要被拍成电影?
姚浏的眉头也几不可察地微微蹙起,眼中闪过一丝疑虑。他对于将自己的经历,尤其是那段涉及灵魂、充满私人痛苦与挣扎的过往,搬上商业气息浓厚的好莱坞银幕,本能地感到一种排斥和不安。那感觉,像是要将自己最神圣、最隐秘的内核,放在聚光灯下供人评头论足,甚至可能为了商业效果而被扭曲、篡改。
苏雨似乎隔着电话线都能感受到他们的沉默和疑虑,连忙解释道:“我知道这听起来很突然,也很……让人难以接受。但是,这几家公司,包括‘星环影业’和‘金色梦想工坊’,都是业内公认的、以制作精良、尊重原着着称的巨头。他们提出的条件非常优厚,不仅仅是天价的版权费用——这当然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明确表示,极度尊重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和情感内核,希望尽可能地进行‘真实改编’。”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认真:“而且,他们主动提出,希望在剧本创作阶段,就能得到你们——故事的原型人物,‘归舟’先生和木小姐的亲自指导和认可。他们愿意派遣核心编剧团队,甚至可以考虑让获得过奥斯卡提名的主编剧亲自前来,与你们面对面交流,确保剧本的灵魂与原着一致。”
“亲自参与?”姚浏沉吟着,开口问道,声音平稳,听不出情绪。
“是的!”苏雨肯定地回答,“他们明白,这个故事最打动人的,正是其无可替代的真实感和情感深度。任何脱离真实的虚构和夸张,都是对它的亵渎和伤害。他们希望呈现给世界的,是一个忠于你们经历、能够真正触动人心、引发思考的作品,而不是一部哗众取宠的奇幻爆米花电影。”
木曲儿抬头看向姚浏,眼中带着询问。好莱坞的光环固然耀眼,但对他们而言,更重要的是这份经历的神圣性是否会被妥善对待。
姚浏沉默了片刻,目光掠过木曲儿带着些许不安的脸庞,又望向窗外那片由他们亲手开垦、充满生机的菜园,以及远处那如同守护者般沉默的蓝月湖。他的故事,源于此,最终也归宿于此。如果……如果通过电影这种更具感染力的形式,能将这份关于爱与生命的力量,传递给更多身处黑暗中的人,或许……并非一件坏事。关键在于,主导权必须掌握在真实的手中。
“我们可以考虑。”姚浏最终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但有几个前提。第一,剧本必须经过我们亲自审阅和认可,我们拥有对涉及核心情节和情感表达内容的修改建议权,甚至是……一票否决权。第二,电影不能过度商业化,不能添加无关的感情线、刻意制造低级的戏剧冲突。第三,拍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完全的隐私,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探访和打扰。”
苏雨立刻回答:“没问题!这些条件我会作为合作的基础,明确传达给对方。如果他们不能接受,我们宁愿不合作!”
最终,在经过几轮紧张而细致的远程谈判后,代表着好莱坞最高水准之一的“金色梦想工坊”以其极大的诚意和对故事内核的深刻理解,赢得了这次合作的机会。他们几乎全盘接受了姚浏和木曲儿提出的所有条件,并将“真实改编”和“原型人物深度参与”写入了正式的合作协议之中。
不久之后,一个由“金色梦想工坊”资深副总裁、一位名叫安德鲁·格林菲尔德、气质儒雅沉稳的中年男子,以及该项目的核心编剧——一位曾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以情感刻画细腻深刻着称的华裔女编剧艾米丽·林,还有一名负责翻译和协调的助理组成的四人小队,历经辗转,低调而谦逊地出现在了山间小筑之外。
他们的到来,没有引起任何外界的关注。一行人穿着简单舒适的便装,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朝圣般的郑重与好奇。安德鲁副总裁在看到那栋隐于山林、朴实无华的小木屋,以及屋前那片充满生活气息的菜园时,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更深的敬意。而编剧艾米丽·林,这位目光敏锐、充满知性气息的女子,则是一下子就被周围宁静而充满灵性的自然氛围所吸引,她深深地呼吸着山间的空气,仿佛在试图感受这片土地所承载的情感重量。
初次见面的气氛,带着些许微妙的拘谨和试探。姚浏和木曲儿礼貌地将客人们请进屋内,奉上清茶。安德鲁副总裁代表公司,再次表达了他们对这个故事的极度珍视和拍摄一部“传世之作”的决心。艾米丽·林则迫不及待地拿出了厚厚的、做了大量笔记的《生死之间》书稿,以及一叠初步的剧本大纲和分场构思。
“归舟先生,木小姐,”艾米丽的中文带着些许口音,但表达清晰,眼神真诚,“坦白说,我读了很多遍这本书,每一次都让我泪流满面。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是一次对灵魂的洗礼。我……我甚至有些惶恐,害怕自己拙劣的笔触,无法完全表达出你们所经历的那份情感的万分之一。”
她的谦逊和真诚,稍稍化解了姚浏和木曲儿心中最后的一丝隔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