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诺贝尔和平奖提名(2/2)
木曲儿依偎在他怀里,安静地听着。
“传统的和平,往往指向的是国家、民族之间没有战火。但真正的和平,它的根基,是否更应该建立在每一个个体内心的安宁与充盈之上?”姚浏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如同夜色中的溪流,“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被丧失、创伤、绝望所占据,充满了仇恨、偏执与不安,那么即使外部世界没有枪炮声,他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片荒芜的战场?我们的经历,以及由此诞生的基金会,或许正是触及了‘和平’这个概念更本质、更微观的层面——心灵的和平。只有当无数个体的内心获得平静与重建,由无数个体构成的社会、民族、国家,才能真正走向持久而稳固的和谐。”
他的话语,像是一道划破迷雾的光,让木曲儿怔住了。她从未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过“和平”二字。
“所以,”姚浏低下头,看着怀中爱人那若有所思的脸庞,眼神温柔而坚定,“这个提名,或许并非仅仅是对我们个人的褒奖,更是对人类‘内心和平’这一重要议题的肯定与呼唤。我们……或许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机会,一个将‘陪伴丧失、疗愈创伤、珍视当下’这些理念,传递到更广阔世界的机会。”
木曲儿眼中的迷茫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点亮的清明。她明白了姚浏的意思。他们不需要去纠结自己是否“配得上”,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利用这个前所未有的平台,去放大他们坚信的理念,去帮助更多像他们曾经一样,在内心战场上挣扎的人。
最终,他们达成了一致:以最平常的心态,面对这份提名。不主动宣扬,不刻意回避,不抱获奖的期望,但若有机会,便真诚分享他们的故事与感悟。
消息终究是无法完全封锁的。很快,“‘归舟’与木曲儿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消息,如同另一颗投入世界舆论湖面的巨石,激起了比电影首映时更加汹涌澎湃的巨浪!全球媒体沸腾了!这是诺贝尔奖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因个人情感经历与社会慈善行动而获得的提名!支持者为之欢呼,认为这是对人性光辉、对情感力量、对“心灵和平”理念的最高认可;质疑者则嗤之以鼻,认为这将拉低诺贝尔奖的格调,是对那些在真正战火中奉献一生的和平卫士的亵渎。舆论场上争论不休,热度甚至超过了奖项本身。
然而,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处于风暴眼中的两人,却始终保持着令人惊叹的平静与低调。他们没有接受任何采访,没有发表任何声明,仿佛那举世瞩目的提名,与他们无关。
最终,颁奖典礼的结果,如同他们内心早已预料的那样,奖项授予了另一位在传统冲突地区促成长期停火的资深外交家。消息传来,无数为他们感到惋惜的声音响起,但姚浏和木曲儿却在山间小筑里,相视一笑,心中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这个结果,于他们而言,或许是最好的安排。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诺贝尔委员会虽然未将奖项授予他们,却显然高度重视这次提名所引发的、关于“内心和平”的全球性讨论。在颁奖典礼结束后不久,一封来自挪威奥斯陆、措辞极其庄重恳切的邀请函,经由官方渠道,辗转送到了他们手中。
诺贝尔委员会,正式邀请姚浏和木曲儿,以“特别嘉宾”的身份,在下一届诺贝尔和平奖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分享他们的经历,以及他们对“爱、生命与内心和平”的思考。
这一次,他们没有再犹豫。
数月后,挪威奥斯陆,庄严典雅的诺贝尔和平奖论坛会场。台下坐满了往届获奖者、各国政要、顶尖学者、媒体精英以及社会各界贤达。气氛庄重而肃穆。
当主持人用沉稳的声音宣布:“先生,木曲儿女士”时,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个并不起眼的嘉宾入口。
姚浏和木曲儿,依旧穿着简单素雅的衣物(木曲儿甚至穿着那件姚浏曾说好看的蓝色土布裙子),手牵着手,从容而平静地走上了那座象征着人类智慧与理想最高殿堂之一的讲台。没有闪躲,没有怯场,他们的步伐稳健,眼神清澈,如同行走在自己山间的家园。
站在讲台前,望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智慧、权力与影响力的面孔,姚浏深吸了一口气,握紧了木曲儿的手,然后,他将目光投向了镜头,投向了全世界正在关注着这场演讲的人们。
他没有准备华丽的演讲稿,没有使用任何复杂的术语。他只是用他那经历过生死、回归了平淡后、变得异常平和而深邃的嗓音,开始了他的讲述。他从蓝月湖畔那场改变命运的意外开始,讲述作为魂魄的虚无与守护,讲述重获能力后的迷茫与抉择,讲述最终放下执念、回归平凡的释然,以及成立基金会、帮助他人寻求“内心和平”的初衷。
他的话语质朴无华,却如同最锋利的刻刀,精准地剖开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爱的渺小与伟大。当他讲到木曲儿在那段最黑暗的岁月里,如何凭着爱的直觉与信念,与他建立联系时,木曲儿在一旁静静地注视着他,眼中泪光闪烁,却带着无比温柔的笑意,那画面,胜过千言万语。
“……我们曾经以为,和平,是远方的硝烟散去,是宏大的条约签署。”姚浏的声音在安静的会场里回荡,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也通过电波,传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经历了这一切,我们才明白,和平,它首先诞生于每个人的内心。它是在失去一切后,依然能抓住那一丝爱的微光;它是在无边黑暗中,依然相信黎明会到来的勇气;它是在见证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后,反而更加珍视每一个当下、善待每一个身边人的觉悟。”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那些凝神倾听的面孔,语气变得更加恳切而有力:“我们的基金会,取名为‘重生’,并非指肉体的死而复生,那只是极少数人才能经历的奇迹。我们所说的‘重生’,是指心灵在经历重创之后,依然能破土而出,重新找到生命意义和内心安宁的过程。这种‘重生’,每一个人,只要愿意,都有可能实现。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伟业,只需要在绝望时,有人愿意倾听你的哭泣;在迷茫时,有人愿意给你一个理解的拥抱;在漫长黑夜里,有人愿意为你点亮一盏小小的、名为‘陪伴’的灯。”
他的演讲,没有高亢的口号,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有源于真实生命体验的、最深沉的力量。当他最后说道:“超越生死的,或许不是某种神秘的力量,而是爱本身。是爱,让我们敢于面对失去;是爱,让我们愿意疗愈创伤;是爱,最终引领我们,走向与他人、与自我、与这个世界的……最深层的和平”时,全场陷入了长久的、落针可闻的静默。
随即,掌声响起。
不同于中国剧院那献给传奇与爱情的、激动沸腾的掌声,此刻响彻奥斯陆会场的掌声,是沉静的,是深思的,是充满了敬意与共鸣的。那掌声,如同潮水漫过沙滩,持久而恢弘,仿佛在回应着演讲中那关于“内心和平”的、触及灵魂的呼唤。
姚浏和木曲儿并肩站在讲台上,沐浴在这庄严的掌声中,他们的手始终紧紧相握。他们没有看向台下那些显赫的听众,而是彼此对望着,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同样的平静、释然与一种使命达成的圆满。
他们未曾捧起那尊沉甸甸的奖杯,但他们的声音,他们的理念,他们用生命书写的关于爱与和平的诠释,却已经通过这个举世瞩目的讲台,如同蒲公英的种子,乘着风,飞向了更远的地方,落入了无数渴望内心和平的心田。
荣誉,终会随时间褪色;掌声,也终将平息。但那一刻,在奥斯陆的讲台上,他们所传递出的、关于在平凡中坚守爱、在创伤中寻求重生、在个体内心构筑和平的信念,却如同夜空中最恒久的星辰,永远地,闪耀在了人类追求光明与和谐的精神图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