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拆迁后,我家靠吃瓜暴富了 > 第33章 林家初测,补偿预估单到手

第33章 林家初测,补偿预估单到手(2/2)

目录

“能,咋不能。”建国摸摸他的头,“到时候给你搭个小架子,专门放玩具。”

林建业终于憋不住,小声补一句:“哥,装修我帮你盯,我在城里见过不少样式,知道哪儿该省哪儿该花。”

建国笑:“那敢情好,有你帮忙,我放心。”

一家人正说得热闹,院门外传来张婶的声音:“建国在家吗?我来借点盐!”

赵秀兰赶紧起身,冲王同志使个眼色,小声说:“她肯定是来打听补偿的。”

她走到门口,笑着开门:“张婶,进来坐。盐在厨房,我给你拿。”

张婶拎着空盐罐,眼睛却往屋里瞟,看见王同志坐在八仙桌旁,手里还拿着文件夹,心里立马明白了,笑着说:“王同志也在啊?是不是给建国送补偿单了?”

王同志没接话,只笑了笑。建国打岔:“张婶,借多少盐?我让秀兰多给你装点,自家腌的,够吃一阵子。”

张婶没心思借盐,凑到桌旁,眼睛往预估单上瞄:“建国,你家补偿咋样?能分几套房?补多少钱啊?我听老周说,你家面积大,肯定比我家多不少。”

赵秀兰端着盐罐出来,递到她手里,声音温和却带着分寸:“张婶,这只是初测预估,等最终签了协议再说,现在说早了,怕传出去惹闲话。”

张婶接过盐罐,却没走,还想再问,王同志站起来:“林大哥,我还有别家要送单子,先走了。”

建国送他出门,张婶也只能跟着走,嘴里还嘟囔:“啥时候定了,跟我说一声啊,咱也好参考参考。”

送走王同志和张婶,全家又围坐在八仙桌旁。

赵秀兰端来红薯粥,稠得能立住勺子,粥面结了一层金黄皮,像给粥戴了顶纱帽。她给每人盛一碗,又端来碟刚蒸的红薯干,金黄透亮,甜香扑鼻。

晓阳捧着碗,喝一口,甜得眯起眼:“妈,新楼里还能煮红薯粥吗?”

“能,咋不能。”赵秀兰笑,“新楼有厨房,比咱家灶台还干净,煮出来的粥更香。”

林老太咬着红薯干,慢慢嚼:“补偿单虽好,可别急着签,等最终细则下来,把条款看仔细,尤其是交房时间和违约责任,别出岔子。”

“我知道,妈。”建国点头,“明天我去村委会,把证件再核对一遍,顺便问细则啥时候下来。”

林建业补充:“装修我帮你盯,给妈房间装个扶手,卫生间铺防滑砖,省得她摔着。”

晓梅也说:“爸,新家给我留个小书桌,我要放课本和笔记本。”

“留,肯定留。”建国笑,“你明年要考高中,得有个安静地方学习。”

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语,像给未来的日子搭积木,一块一块,稳稳当当。

院外,远处传来“滋滋”的电焊声——李叔还在加固那歪歪扭扭的铁皮房,火星子溅在雨后的泥地上,瞬间熄灭,像不合拍的鼓点。

林家没人理会这声音,他们低头喝粥,小声聊着天,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管补偿多少,不管住新楼还是老院,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和和气气,把日子按规矩过踏实了,比啥都强。

建国抬头看了眼窗外的老槐树,叶子已经黄透,风一吹,打着旋往下落,却落得安稳。他想起拿到预估单时的心情——没有激动,只有踏实:这120平,不是靠抢建,不是靠吵闹,是靠当年盖房时按规矩办的手续,是靠这些年踏实过日子攒下的口碑,来得心安理得,花得也能问心无愧。

“等最终签了协议,咱去看看安置房。”建国放下粥碗,擦了擦嘴,“带着妈和孩子,看看房间大小,规划规划家具咋放。”

“好啊。”赵秀兰点头,给老太又盛了碗粥,“让妈看看一楼的院子,能不能种青菜,她肯定喜欢。”

林老太喝着粥,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住啥都好。这预估单是好,可日子还得一天一天过,踏实最重要。”

晓阳没听懂大人的话,却知道新家能放他的小木车,能煮红薯粥,他捧着碗,又喝了一口,甜香裹着暖意,在心里慢慢散开——原来最好的日子,不是有多少补偿,不是住多新的楼,是能跟家人一起喝粥,一起聊家常,一起盼着平平淡淡的明天。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