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张婶求请,让子进铺学手艺(2/2)
第二天一早,张强果然准时来到了木工铺。木工铺里,工人师傅们已经开始忙活了,切割木料的“嗡嗡”声、打磨板材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松木的清香混着淡淡的木屑味,透着股热火朝天的劲儿。
林建国给了他一件旧工装:“先换上,跟王师傅学,今天先帮着搬木料、认工具,学木工得从基础做起,急不得。”
张强接过工装,虽然还是有点嫌弃上面的木屑,但没敢说啥,默默地换上了。王师傅是木工铺的老工人,手艺精湛,性子也直,见张强来了,就指了指墙角的一堆松木板材:“来吧,先把这些板材搬到打磨机旁边,注意轻拿轻放,别磕坏了边角,这些都是要做衣柜门板的,不能有损伤。”
那些板材每块都有二三十斤重,张强试着搬了一块,脸憋得通红,才勉强搬到指定位置,放下后就直喘粗气,手心被木板硌得发红。王师傅看他吃力,没让他多搬,只让他帮忙递递砂纸、擦擦工具,教他认刨子、锯子、卷尺这些基础工具的用法。
张强一开始还能勉强跟着学,可没过多久,就觉得浑身不自在。他一会儿掏出手机偷偷刷两下,被王师傅瞪了一眼才赶紧收起;一会儿又抱怨“灰尘太大呛得慌”,一会儿又说“站得腿疼”,嘴里絮絮叨叨没个停。
林建国看在眼里,心里有点打鼓——这孩子明显还是吃不了苦,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来。可既然答应了张婶,也只能先观察看看,希望他能慢慢适应。
中午吃饭时,赵秀兰送来饭菜,特意给张强多装了个鸡腿:“张强,多吃点,干活有力气。学手艺刚开始都苦,坚持下来就好了。”
张强接过饭盒,说了声“谢谢秀兰婶”,低头扒拉着饭,没怎么说话。王师傅跟他说:“小伙子,学手艺没有捷径,都是苦出来的。建国老板当年学木工,手上磨起的水泡一个接一个,破了又长,长了又破,最后都成了茧子,才有今天的手艺。你这点苦都吃不了,以后啥也干不成。”
张强听着,嘴里没吭声,心里却很不服气——他觉得这些苦根本没必要受,现在赚钱的路子那么多,没必要非得跟木料打交道。
下午,王师傅让他学量尺寸、画记号。这活儿看着简单,却要精准,差一毫米都不行。张强拿着卷尺,随便量了量,就在木板上画了个记号,结果被王师傅一眼看穿:“你这量的啥?尺寸都错了,这么画下去,木板全得浪费!重新量,量准了再画,画错一次,就多量十遍!”
张强被训了一顿,心里更不痛快了,可看着王师傅严肃的眼神,又不敢反驳,只能硬着头皮重新量。可他心不在焉,还是频频出错,一下午下来,不仅没学会,还浪费了两块小木料。
林建国看在眼里,没多说啥,只是晚上下班时跟他说:“张强,学手艺得专心,不能糊弄。明天要是还这样,就不用来了。”
张强低着头,没说话,心里却更抵触了。
接下来的几天,张强虽然每天都来,但始终提不起劲,干活磨磨蹭蹭,还总找借口偷懒。让他锯木板,他锯得歪歪扭扭;让他打磨板材,他磨得坑坑洼洼;稍微累一点的活,他就找各种理由推脱。
张婶每天晚上都问他学得咋样,张强要么说“还行”,要么说“太苦了,不想学了”,张婶总是劝他“再坚持坚持”,可他心里的抵触情绪越来越重。
第十天早上,张强没来木工铺。林建国以为他睡过头了,没多想,可直到中午,还是没见他来。正想给张婶打个电话,张婶就急匆匆地跑来了,脸上满是歉意:“建国老弟,对不起啊,张强那孩子,今天说啥也不来了,说学木工太苦,还说学这玩意儿没出息……”
林建国叹了口气,心里早有预料:“张婶,我就说他吃不了这个苦。强扭的瓜不甜,他不想学,就算了,免得浪费时间。”
张婶急得直跺脚:“这孩子!我非好好教训他不可!建国老弟,你再给他一次机会,我明天一定把他送过来,让他给你认错!”
“张婶,不用了。”林建国摇摇头,“学手艺得心甘情愿,他心里抵触,就算来了也学不进去。强留着他,不仅帮不上忙,还影响其他人干活。这事,就到此为止吧。”
张婶看着林建国坚决的态度,知道再求也没用,只能懊恼地说:“都怪我,从小把他宠坏了,一点苦都吃不了。建国老弟,秀兰,给你们添麻烦了。”
“没事,邻里之间,互相帮衬是应该的。”赵秀兰安慰道,“张强还年轻,慢慢来吧,总会找到适合他的事。”
张婶没再多说,失落地走了。
晚上,林家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饭,聊起张强的事,林老太叹了口气:“养不教,父之过。张婶从小就把张强宠得没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现在想让他吃苦学手艺,哪那么容易?”
“是啊,”林建国点点头,“学手艺不仅学的是技术,更是学的踏实肯干的性子。张强缺的就是这个,就算我们收下他,他也学不会真本事。”
赵秀兰说:“希望他能早点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踏实肯干才是立身之本。咱们林家能有今天,靠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不偷懒、不糊弄,这家风,可不能丢。”
窗外的夜色渐浓,月光洒在院子里,映着一家人和睦的身影。木工铺里的木料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仿佛在诉说着“踏实”二字的分量。林家众人依旧坚守着自己的家风,踏实过日子、认真做事情,而张强的半途而废,也让更多人明白:没有吃苦的决心,没有踏实的态度,就算有再好的机会,也抓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