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WISE 0855-0714(1/2)
wISE0855-0714:宇宙中的极寒世界
1.发现与命名
2014年,美国宇航局(NASA)的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wISE)在长蛇座方向发现了这个异常寒冷的天体,编号为wISEJ0.83-0.5(简称wISE0855)。它的发现改写了亚恒星天体的温度下限记录,成为当时已知最冷的自由漂浮天体(不围绕恒星公转)。
发现过程的关键点:
通过wISE和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红外观测数据对比发现
显着的自行为每年8.1角秒(显示其距离地球很近)
三角视差测量确认距离:16.2-17.4光年(最新Gaia数据修正为17.4光年)
2.物理特性
这颗介于行星与恒星之间的特殊天体,展现出诸多挑战现有理论的特性:
2.1基础参数
质量:3-10倍木星质量(最可能值约5J)
有效温度:225-260K(-48c至-13c)
亮度:比太阳暗100万倍(绝对星等约22)
直径:约1.2倍木星(间接估算)
年龄:1-50亿年(可能属于银河系薄盘星族)
2.2光谱特征
2018年凯克2望远镜的近红外光谱观测揭示了其大气的奥秘:
强烈的水冰云吸收特征(3-5微米波段)
可能的磷化氢(ph?)存在迹象
缺乏显着的甲烷吸收(与理论模型矛盾)
风速:可能超过30\/s的超音速气流
2.3热演化模型
作为Y型褐矮星的极端代表,其冷却过程挑战现有理论:
▲初始热含量与冷却速率不匹配
▲大气化学平衡状态异常
▲内部可能保留原始锂元素
3.大气层研究突破
通过哈勃和JwSt的协同观测,科学家逐步揭开这颗巨型冰冻行星的面纱:
3.1云层结构
上层:水冰晶云(温度≈200K)
中层:硫化氢(h?S)云
深层:可能存在的液氨海洋(假说)
3.2气候系统
极地涡旋强于木星
带状环流不明显
季节变化难以观测(缺乏恒星照射驱动)
3.3化学组成异常
化学模型与观测的显着差异:
?一氧化碳()含量超标
?预测的甲烷(ch?)未充分出现
?可能存在未知的降温机制
4.形成与演化之谜
关于其起源,学术界存在三大争议理论:
4.1独立形成说
来自失败的恒星形成过程
原始星云碎片直接收缩
解释难度:质量过低(<13J)
4.2被抛射的行星
曾属于某个恒星系统
被引力扰动抛射到星际空间
支持证据:金属丰度偏高
4.3特殊分子云产物
低温高密度云核的直接塌缩
需要极端初始条件
可解释其化学丰度模式
5.观测技术挑战
研究如此寒冷微弱的天体需要前沿技术:
5.1设备需求
必需的红外望远镜(λ>2μ)
自适应光学系统校正大气扰动
超高灵敏度探测器(如JwSt的NIRSpec)
5.2数据获取难点
信噪比极低(需数百小时曝光)
水汽对地面观测的干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