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L 151-81 DB型白矮星)(1/2)
L151-81:一颗太阳系近邻的DB型白矮星
L151-81(LP701-29,WD0044-121)是一颗位于鲸鱼座的DB型白矮星,距离地球约33光年,是太阳系50光年内已知最接近且研究最清晰的氦大气白矮星之一。它的光谱特征表现为强氦线(HeI)和近乎完全缺失的氢线(Hα或Balr线系),代表了恒星演化末期的一种特殊状态。作为一颗典型的DB型白矮星,L151-81在理解氦大气白矮星的形成、冷却过程以及物质组成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线索。它的中等温度和相对较高的金属丰度(在DB星中)使其成为研究白矮星外层大气动力学的关键样本。
---
L151-81的基本物理特性
1.定位与观测历史
L151-81最早被收录在Luyten(1955)的自行巡天(LuytenProperMotioncatalog)中,编号L151-81,随后在1980年代被确认为一颗DB型白矮星。它的高自行(约0.5角秒/年)使其在暗弱天体当中格外引人注目,并推动进一步的精确光谱研究。
2010年代后,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VLT光谱分析、盖亚(Gaia)卫星的超精确天体测量(测量距离误差<1%)共同锁定了这颗恒星的关键参数:
距离:32.7±0.2光年(三角视差法校准)
视星等:14.6(光学V波段)
绝对星等:14.4(MV)
自行:0.55/年(高空间速度,约70k/s,属于银河系薄盘星族)
2.温度与光谱特征
L151-81的最显着特征是其纯净的氦大气(DB型)光谱,并伴随以下几项关键参数:
有效温度:12,300±300K(基于HeI线强度拟合)
表面重力:logg≈8.0±0.1(对应约10<sup>8</sup>/s2,是地球重力的10万倍)
质量:0.61±0.03M<sub>☉</sub>(典型白矮星质量区间内)
半径:0.012R<sub>☉</sub>(接近地球大小)
光谱分析核心发现
强HeI线(587.6n和447.1n主导),但在紫外波段部分谱线(如HeII)几乎缺失,表明温度未高到显着电离氦原子。
氢线的极端抑制(Hα/Hβ等Balr线强度<0.1%,显着低于DA型白矮星)。
可能的微量金属污染(CaIIK线微弱信号)但尚未完全确认,这可能代表白矮星正在吸积星际物质或残余行星系统碎片。
---
DB型白矮星的起源争议与L151-81的关键角色
1.DB型白矮星的形成疑问
白矮星中仅有约10%属于DB型(氦主导),而其他约80%为DA(氢主导),其余则是DZ/DQ(金属或碳污染)。L151-81的研究帮助解释DB型如何形成,目前存在两大主流理论:
“氢层缺失”模型
认为部分DA白矮星(氢大气型)在冷却至45,000\~30,000K时会经历\\“氢层对流耗尽”\\(即DA→DB过渡),氢被内部混合或辐射驱动星风剥离,暴露下层氦。
L151-81支持这一模型:它的温度(12,300K)低于理论预测的过渡区间,暗示已完成氢层剥离并稳定为纯氦大气。
“直接氦大气遗留”理论
另一派认为DB型的前身恒星在红巨星阶段已通过强星风抛掉全部氢包层,直接留下氦主导的外层。
L151-81的金属微量信号可能支持此观点:如果它保留原始氦层而非经历混合,则金属污染可能来自外部吸积而非内部残余。
2.L151-81的“过渡态”特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