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宇宙地球人类三篇 > 第82章 局部星际云

第82章 局部星际云(1/2)

目录

局部星际云(LIC):太阳系穿越的星际介质环境

1.发现历程与基本定义

局部星际云(LocalIelrCloud,LIC)是人类当前所处的星际介质区域,是距离最近(约10光年内)、研究最深入的星际物质集合体。它的发现源于20世纪两项关键观测:

1970年代紫外光谱:通过Copernic卫星发现太阳系附近存在部分电离的氢原子气团;

1993年星际中性氦测量:瑞士Ulysses太空探测器首次直接探测到星际氦原子的流入方向。

现代定义:

LIC是一个温度约7,000K、密度约0.3原子/3的部分电离气体云,太阳系目前正以23k/s的速度穿越其中,预计将在7,000年后完全离开此云区域。

---

2.物理特性与化学组成

2.1气体状态参数

温度分层:

中性气体(HⅠ):6,300±300K

电离气体(HⅡ):9,500±1,000K(边界激波加热区)

密度分布:

氢原子密度:0.24±0.04?3

氦原子密度:0.015±0.002?3(He/H≈10%)

电离度:

氢电离度≈15-20%(光电离主导)

氦电离度≈40%(更易被极端紫外辐射电离)

2.2元素丰度异常

通过紫外吸收线(HST/STIS)测定:

铁亏损:\[Fe/H]=-1.5±0.2(星际尘埃锁定)

氘富集:D/H=(1.5±0.1)×10??(原始核合成遗迹)

碳氮超量:\[C/Fe]=+0.3,\[N/Fe]=+0.4(超新星注入)

2.3尘埃特性

尘埃-气体比:≈30%银河系平均值

典型粒径:0.1-0.3μ(通过星光偏振测定)

主要成分:

硅酸盐核心(MgSiO?)

碳质幔层(多环芳烃/石墨)

---

3.空间结构与运动学

3.1三维形态学

LIC呈现不规则煎饼状结构:

尺度:最长延伸约15光年,厚度≈5光年

边界:

与G云(LocalFff)在太阳系前方3光年处交界

南侧受LocalBubble热压力挤压变形

3.2太阳系的穿越轨迹

进入时间:约44,000年前(与末次冰期巧合)

当前相对位置:

上游方向:天琴座(Vega附近)

穿越速度分量:

径向:-17.3k/s(接近)

横向:14.8k/s(相对运动)

磁场方向:与运动方向呈33°夹角(强度≈3μG)

3.3邻近云团相互作用

G云:温度略高(9,000K),太阳系将进入

蓝色末端云(BeCloud):北侧高温区(15,000K)

局域泡壁:西南方0.5光年处高温等离子体边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