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宇宙地球人类三篇 > 第90章 LDN 1551

第90章 LDN 1551(1/2)

目录

LDN1551:金牛座暗星云中的多重恒星孵化场

在金牛座复杂的星际介质网络深处,一块编号为LDN1551(LyndsDarkNebu1551)的暗星云,以其多层次的结构和活跃的恒星形成活动,成为研究恒星诞生过程中物质与能量流动的经典范例。这片距离地球约450光年的星云,尽管在可见光波段几乎完全不透明,却在红外和射电波段展示出一个高度动态的恒星育婴室——拥有至少三颗正在形成中的年轻恒星、错综复杂的分子外流系统,以及一片富含有机分子的暗云环境。

LDN1551的宇宙建筑学

这片分子云的质量约为80倍太阳,横跨近3.5光年的区域,其结构宛如一座宇宙迷宫:

外围纤维网络:

通过赫歇尔空间天文台的远红外成像,科学家发现LDN1551的外围由至少五条相互交错的尘埃纤维组成,每条宽度约0.2光年,长度延伸2-4光年。这些纤维的密度和温度梯度表明,它们可能是超音速湍流和磁场张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一种星际高架桥般的结构。

核心坍缩区:

在星云的最深处,ALMA亚毫米波干涉仪观测到了一个尺度仅0.03光年的致密核心——LDN1551-IRS5,这里的氢气密度高达10?分子/立方厘米,比整个分子云的平均值高出近1000倍。该区域的核心温度却保持相对恒定在15开尔文,表明某种未知的冷却机制在抵抗引力坍缩的加热效应。

分子气体外流系统:

最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三组分子外流结构,它们分别源自不同的原恒星:

东北方向的高速喷流(红移瓣):由CO发射跟踪,速度可达50-100k/s,延伸超过1光年;

西南方向的低速泡状结构(蓝移瓣):由H?2.12微米发射标记,呈现扩张速率仅10-20k/s的热气泡;

垂直面的第三组分流:在2023年由JWST的中红外光谱确认,推测是早期恒星爆发留下的遗迹。

这三股外流相互交织,形成了类似宇宙台风的动力学环境,它们的能量总和约10??尔格,足以摧毁整个星云,却又诡异地维持着某种平衡状态。

恒星形成的三重奏

LDN1551的演化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同时孕育了三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原恒星:

1.LDN1551-IRS5(Css0型原恒星)

估计质量仅0.1-0.3太阳质量,但已展现出惊人的分子外流能力;

HCO?毫米波谱线观测显示其吸积率约为3×10??太阳质量/年;

特别的是,其喷流中SiO分子的丰度比典型星际介质高1000倍,这可能意味着该星正在撕碎周围的硅酸盐尘埃壳。

2.HH30(CssI型星周盘系统)

着名的赫比格-哈罗天体,光学影像展示出一对完美的双极喷流结构;

喷流轴与盘面夹角仅5°,表明吸积盘几乎正对地球视线方向;

2024年ALMA观测在盘面检测到1.3毫米尘埃间隙,暗示行星形成已启动。

3.VLA1623(罕见的Css-I期原恒星)

被认为是目前观测到的最年轻(<1000岁)恒星候选体之一;

几乎全部能量由坍缩引力提供,仅有微量红外辐射泄露;

在850微米波段观测到了螺旋结构,可能是早期磁旋转不稳定的化石证据。

这三颗星体的相互位置构成一个0.5光年宽的不等边三角形,引力计算表明它们并非独立形成,而是源于同一片分子云的分级碎裂。

星际化学的前生命合成实验

LDN1551的分子组成极其丰富,远超典型暗星云的平均水平。通过IRAM30米望远镜的谱线扫描,科学家在此发现了:

氘代分子军团:

D?CO(双氘甲醛)、D(氘代氰化氢)等同位素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