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天体测量法(1/2)
天体测量法(Astrotry)的原理与测量技术
天体测量法是天文学中最古老的观测技术之一,其核心是通过精确测量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运动和几何关系来研究宇宙。这种方法不仅能确定恒星、行星等天体的精确坐标,还能探测它们的自行(properotion)、视差(paralx)和引力摄动,进而推算距离、质量甚至发现系外行星。以下是天体测量法的详细测量原理与技术实现方式。
---
1.基本原理
天体测量法的核心在于测量天体的角位置(即在天球上的坐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主要依赖以下物理和几何原理:
(1)天球坐标系
-赤道坐标系:以地球赤道为基准,用赤经(RA)和赤纬(Dec)表示天体位置。
-黄道坐标系:以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为基准,适用于太阳系天体。
-地平坐标系:以观测者所在地平面为基准,用方位角和高度角表示。
(2)视差法测距
-恒星视差:地球绕太阳公转时,近距恒星相对于遥远背景星的位置会发生微小偏移(如图)。通过测量这种偏移角(以角秒为单位),可计算恒星距离:
\[
d(\text{秒差距})=\frac{1}{p(\text{角秒})}
\]
(例如,比邻星的视差为0.77角秒,距离约为1.3秒差距)。
-太阳系内天体的视差:通过不同地点的同步观测(如雷达或激光测距),可精确测定月球、行星的距离。
(3)自行(ProperMotion)
恒星在空间中实际运动导致的位置变化(单位:毫角秒/年),需扣除地球运动的影响(如岁差、光行差)。
(4)引力摄动
若恒星因行星引力发生微小摆动,其位置会周期性偏移(如发现系外行星HIPb)。
---
2.测量技术与仪器
现代天体测量法依赖高精度仪器和数据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地面光学天体测量
-子午环(MeridianCircle):
-通过望远镜精确记录恒星经过子午线(南北向)的时刻和高度,确定赤经和赤纬。
-经典仪器如巴黎天文台的自动子午环,精度可达0.01角秒。
-长焦距望远镜+CCD:
-使用大口径望远镜(如美国海军天文台的26英寸折射望远镜)拍摄恒星场,通过比对参考星位置计算目标天体的偏移。
(2)空间天体测量卫星
-依巴谷卫星(Hippars,1989–1993):
-首次实现全天高精度测量,观测11.8万颗恒星,位置精度达1毫角秒(as),测距误差小于10%。
-数据产物《依巴谷星表》成为现代天体测量的基准。
-盖亚卫星(Gaia,2013–今):
-搭载10亿像素相机,测量10亿颗恒星的位置、自行和视差,精度达20微角秒(μas)。
-已发现数万颗系外行星候选体,并重构银河系三维结构。
(3)射电天体测量
-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
-通过全球多台射电望远镜同步观测同一射电源(如类星体),利用干涉技术实现亚毫角秒级精度。
-应用:测定银河系中心黑洞SgrA的位置,建立国际天球参考系(ICRF)。
(4)激光测距与雷达
-月球激光测距(LLR):
-向月球表面的反射器发射激光,测量往返时间,计算地月距离(精度达毫米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