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觜宿三(猎户座φ2)(2/2)
2016年,法国PicduMidi天文台的NARVAL光谱偏振仪成功绘制了这颗恒星首个详细的磁场拓扑图,揭示出若干局部磁场强度超过10,000高斯的,这些区域可能是恒星表面活动的高发区。
磁场的存在还影响了恒星风的特性。
与普通B型星相比,觜宿三的恒星风速度较低(约800公里/秒),但质量流失率较高,这可能是磁场约束和引导恒星风物质流的结果。
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紫外光谱观测显示,恒星风物质中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均匀性——某些方向物质密度是其他区域的3-5倍,这些结构可能与表面磁场的局部增强相关。
这种磁场调控的恒星风,为研究恒星-星际介质相互作用提供了新视角。
自转的宇宙陀螺
觜宿三的自转特性同样颇具特色。
尽管属于表面温度约K的B型星,这颗恒星的自转速度却异常缓慢——赤道自转速度仅约25公里/秒(相比之下,典型B型星可达200-300公里/秒),相当于约18天完成一周自转。这种慢速旋转与它的演化状态和磁场特性密切相关。
天文学家认为,觜宿三可能曾经是一个快速自转的恒星,但在演化过程中通过磁场耦合损失了大量角动量。
具体机制是:恒星磁场与高速旋转的带电粒子相互作用,产生磁制动效应;同时,强烈的恒星风带走了大量角动量,导致自转逐渐减慢。
这一过程被称为磁旋转减速,是理解类似恒星演化的关键环节。通过精确测量这颗恒星的自转周期和变化率,可以检验和改进恒星角动量损失理论。
值得注意的是,觜宿三的自转轴与地球视线方向几乎垂直(倾角约80度),这使得我们能够观测到几乎完整的恒星表面变化。
通过长期的光谱监测,天文学家发现了周期约1.3年的微小自转速度变化,这可能是深层对流区与辐射区耦合作用的结果,为研究恒星内部结构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2018年,加拿大的MOST太空望远镜在这颗恒星表面探测到周期约7天的低频振荡,这可能是内部重力波在外层大气中的表现,为恒星地震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星周环境的化学工厂
觜宿三强烈的紫外辐射和特殊化学组成,在其周围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星周环境。
赫歇尔空间天文台的红外观测揭示了一个直径约0.5光年的尘埃壳层,其温度约100K,主要由硅酸盐和石墨颗粒组成。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ALMA毫米波阵列在这些尘埃中检测到了异常丰富的一氧化碳(CO)和氰化氢(H)分子,这些分子通常在更冷的环境中才能稳定存在。
天文学家推测,这些分子可能形成于恒星风中的特殊化学反应——强烈的紫外辐射先使尘埃颗粒表面的冰层光解离,产生的自由基在低温区重新结合形成复杂分子。
这种辐射辅助化学过程在普通的B型星周围极为罕见,但在觜宿三这类化学异常星的环境中却可能特别活跃。
2021年,科学家甚至在这些尘埃中发现了含汞分子HgH的微弱光谱特征,这是首次在星际空间中检测到气相汞化合物,为研究重元素的天文化学循环提供了关键数据。
这颗恒星周围还存在着一个微弱的电离氢区(HII区),直径约3光年。
与普通B型星创造的HII区不同,这个区域的发射线光谱显示出异常强烈的[OIII]和[NII]禁线,表明其金属丰度分布与典型星际介质有显着差异。
这可能是恒星抛射的富金属物质与周围星际气体混合的结果,为研究恒星物质反馈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恒星演化的特殊样本
从恒星演化角度看,觜宿三代表了一类特殊的大质量恒星。
根据最新的演化模型,这颗质量约为太阳5倍的恒星已经度过了约40%的主序阶段寿命,正处在向亚巨星过渡的关键时期。
其核心氢燃烧产生的氦正在逐渐积累,形成了一个质量约0.8太阳质量的氦核。
与普通B型星不同的是,觜宿三的化学异常和慢自转使其演化路径独具特色。
理论预测,随着核心氢的耗尽,觜宿三将首先膨胀成为一颗蓝亚巨星,表面温度降至约K,光度增加约10倍。
由于自转速度慢且磁场强大,这个阶段的质量流失率将低于普通B型星。
最终,它可能演化为一颗富金属的白矮星,其表面化学组成将保留现今大气化学异常的化石印记。
这种特殊演化路径对理解银河系化学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类恒星可能是某些重元素异常星际云的重要来源。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觜宿三的脉动特性。
作为一颗处于βCephei不稳定带边缘的恒星,它展现出微弱的径向脉动,周期约3.8小时。
这些脉动可能是核心氦积累区核反应速率微小变化引起的,为研究恒星内部结构提供了独特的地震学探针。
2020年,TESS太空望远镜在这颗恒星的光变曲线中发现了之前未被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