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星际物质(1/2)
星际物质(IelrMediu,ISM)——宇宙的“原材料工厂”
1.基本概念
星际物质(ISM)是填充恒星之间空间的气体、尘埃、等离子体和宇宙射线的混合物,是恒星、行星和生命诞生的“原材料库”。
关键数据:
占银河系总质量的1015%(其余为恒星和暗物质)
平均密度:0.11个原子/3(实验室真空的1万亿倍稀薄)
温度范围:几K(冷分子云)~数百万K(热电离气体)
2.组成成分
成分占比特性
原子气体(HI)~70%中性氢(HⅠ)、氦(He)等
分子气体(H?)~28%主要存在于冷分子云(如CO示踪)
星际尘埃~1%硅酸盐、碳颗粒(纳米级),散射蓝光(致星际红化)
电离气体(HⅡ)少量高温等离子体(如恒星周围)
宇宙射线微量高能粒子(接近光速)
原子气体:
1.基本特性
原子气体是未电离、未结合成分子的单一原子状态物质,主要成分是氢(H)和氦(He),占星际物质总量的约70%。
主要成分:
中性氢(HⅠ):占原子气体90%以上,通过21射电辐射被探测
氦(He):约占8%,难以直接观测(需紫外光谱)
痕量金属:如碳(C)、氧(O)、硅(Si)等(丰度<0.1%)
物理状态:
温度:10K(冷中性介质)~10?K(暖中性介质)
密度:0.1~100原子/3(比地球实验室真空还稀薄)
分子气体:
1.基本特性
分子气体是星际物质中由分子(主要是H?)组成的冷致密区域,占星际物质总质量的**~28%,是恒星形成的直接原料**。
主要成分:
分子氢(H?):占比99%以上(但极难直接观测)
示踪分子:CO(最常用)、H?O、NH?、H等(已探测到200+种)
星际尘埃:与气体混合(尘埃/气体质量比≈1%)
物理参数:
温度:10-50K(接近宇宙背景辐射温度)
密度:102-10?分子/3(比原子气体高100-100万倍)
质量:单个分子云可达10?-10?M☉(太阳质量)
分子云的类型与结构
(1)巨分子云(GMC)
尺度:50-300光年
质量:10?-10?M☉
寿命:约3000万年
典型代表:猎户座分子云(距离1344光年)
(2)暗分子云(BokGlobule)
尺度:<1光年
质量:10-100M☉
特征:高密度(10?/3),孤立坍缩形成小质量恒星
星际尘埃:
1.基本特性
星际尘埃是星际物质中固态微小颗粒(0.01-1μ),仅占ISM质量的1%,却对宇宙演化有超乎比例的影响。
成分:
硅酸盐(MgSiO?、Mg?SiO?)——类似地球沙粒
碳质颗粒(石墨、无定形碳、多环芳烃PAHs)
冰包层(H?O、CO、CH?OH,存在于冷分子云中)
物理参数:
温度:10-100K(冷尘埃)至数百K(恒星附近)
密度:每立方千米仅含几粒(但遮挡能力极强)
2.星际尘埃的三大核心作用
(1)光的操控者
消光(Ext):
短波(蓝光)被散射更强烈→恒星看起来更红(星际红化)
定量描述:A_V(V波段消光),银河系平均1.8等/千秒差距
偏振(Porization):
非球形尘埃沿磁场排列→星光产生偏振(揭示磁场方向)
(2)分子形成的催化剂
表面反应:
尘埃表面吸附H原子→形成H?(气相中几乎不可能)
冰层中合成复杂有机分子(如甲醇、甲醛)
(3)恒星与行星的种子
原行星盘的基础:
尘埃碰撞黏附→千米级星子→行星(地球45%物质源自星际尘埃)
电离气体:
1.基本特性
电离气体是氢原子被电离(H→H?)的高温区域,占星际物质约0.1-1%,但主导可见光波段的星际辐射。
物理参数:
温度:5,000-20,000K(比分子云高1000倍)
密度:10-10?离子/3(从稀薄HⅡ区到超致密星云)
电离源:O/B型恒星(紫外光子)、超新星激波、活动星系核
化学组成:
氢离子(H?)占90%以上
氦离子(He?)、二次电离元素(O??、N?)
自由电子(维持电中性)
2.HⅡ区的形成与结构
(1)电离前沿(IonizationFront)
当恒星紫外光子(λ<91.2n)到达中性氢区时:
光子电离H原子→形成锐利边界(斯特龙根球)
平衡条件:电离速率=复合速率
(2)典型结构
graphLR
恒星-->|UV光子|电离区[HⅡ区]
电离区-->边界[电离前沿]
边界-->中性区[HⅠ区]
斯特龙根半径公式:
[
R_S=\left(\frac{3Q}{4\pin_e^2\alpha_B}\right)^{1/3}
]
(Q):恒星电离光子数/s(O7星约10??/s)
(n_e):电子密度
(\alpha_B):复合系数(≈2.6×10?133/s)
3.观测特征与诊断工具
(1)发射线光谱
巴尔末线系:Hα(656.3n,红色)、Hβ(486.1n,蓝绿)
禁戒线:[OⅢ](500.7n)、[NⅡ](658.4n)
电子温度测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