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宇宙地球人类三篇 > 第315章 古代天文工具与测量原理

第315章 古代天文工具与测量原理(2/2)

目录

测量方法:某地所在的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就是该点的经度。

范围:从本初子午线的0°向东至东经180°,向西至西经180°。东经180°和西经180°是同一根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

单位:同样为度(°)、分(′)、秒(″)。

3.重要特征:

所有经线都汇集于南北两极,长度相等。

经度与时间直接相关。地球每24小时自转360°,因此每1小时对应15°经度。

4.如何记忆?

“经”字是丝字旁,让人联想到“竖线”、“纵向”。

地图上的经度线正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竖线(弧线)。

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三、经纬度如何共同工作?——定位一个点

我们可以把经纬度系统想象成一个坐标网格:

1.纬度(横线)告诉你需要沿着南北方向走哪条“街”。

2.经度(竖线)告诉你需要沿着东西方向走哪条“道”。

只有“街”和“道”交叉的地方,才是精确的位置。

举例:北京故宫的坐标大约是北纬39°54′,东经116°23′。

北纬39°54′告诉我们:它在赤道以北约39.9度的“横线”上。

东经116°23′告诉我们:它在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线以东约116.4度的“竖线”上。

这两条虚拟的“线”在全球唯一相交的点,就是北京故宫的位置。

总结与类比

|特征|纬度(Latitude)|经度(Longitude)|

|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基准线|赤道(0°)|本初子午线(0°)|

|范围|0°to90°N(北)orS(南)|0°to180°E(东)orW(西)|

|线缆特征|平行线,长度不等|汇于两极的竖线,长度相等|

|记忆口诀|“横纬竖经”|“横纬竖经”|

也可以理解为,纬腰带,经圆1

所以,“经纬”具体指的就是经度和纬度这一套全球通用的地理坐标系统,它是地图学、导航、天文测量和所有地理信息系统(GPS)的基础。

日晷——这个古代世界最优雅、最普遍的计时工具。

日晷(SunDial),顾名思义,就是“太阳的指示器”。它是一种通过观察太阳投射指针(称为晷针)的影子位置来测量时间的装置。

一、核心原理

日晷的计时基于两个基本原理:

1.太阳的视运动:由于地球自转,我们从地面上看,太阳仿佛在天空中由东向西移动。

2.影子的变化:一个固定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移动而规律地移动。影子就像是太阳在天空中的指针。

二、主要类型与结构

日晷种类繁多,但最常见、最经典的是赤道式日晷。

1.赤道式日晷

这是设计最直观、最符合天文学原理的日晷。

结构:

晷面(DialPte):一个平行于天赤道平面的圆盘。因此,在中国,它需要与地面呈一个角度(角度=90°当地纬度)。例如,北京纬度约40°,晷面与地面的夹角就是50°。

晷针(Gnoon):一根垂直于晷面、穿过晷面中心的金属杆。晷针必须平行于地球的自转轴,即指向北天极(北极星附近)。

计时原理:

太阳照射晷针,在晷面上投下影子。

由于晷面平行于天赤道,太阳每天视运动的轨迹也是平行的,因此影子的移动是均匀的。

晷面上的刻度是等分的,每小时对应15°(因为360°/24小时=15°)。

特点:计时均匀,设计科学。但有个缺点:在春分之后,太阳在天赤道以北,照射晷面上表面;秋分之后,太阳在天赤道以南,照射晷面下表面。因此很多赤道式日晷会做成双面的,两面都刻有刻度。

2.地平式日晷

这是最常见、也最易于安装的日晷,但设计更复杂。

结构:

晷面:水平放置。

晷针:仍然需要指向北天极(与当地纬度角相同)。

计时原理:

晷针的影子投射在水平晷面上。

由于晷面是水平的,而太阳的运动轨迹与地平线不平行,导致影子的移动速度不均匀(上午和下午慢,中午快)。

因此,晷面上的时间刻度是不等距的,需要通过复杂的三角计算来刻画。

特点:安装方便,但刻度不均匀,设计计算复杂。

十二时辰完整划分及对应时间:

子时?(23:001:00):夜半,又名子夜、中夜,象征一日之始。??

丑时?(1:003:00):鸡鸣或荒鸡,牛反刍时段。

寅时?(3:005:00):平旦,黎明前夕,虎始活跃。??

卯时?(5:007:00):日出,太阳初升,官员“点卯”时段。??

辰时?(7:009:00):食时,古人早餐时间。??

巳时?(9:0011:00):隅中,临近中午,蛇匿草丛。??

午时?(11:0013:00):日中,太阳正中,午休时段。??

未时?(13:0015:00):日昳,太阳西斜。??

申时?(15:0017:00):晡时,古人晚餐前活动时间。??

酉时?(17:0019:00):日入,日落归家,鸡归巢。??

戌时?(19:0021:00):黄昏,天将黑未黑,点灯时分。??

亥时?(21:0023:00):人定,夜深安寝。??

三、如何读取时间?

以赤道式日晷为例:

1.看影子的尖端:读取晷针影子尖端所指的刻度。

2.辨认刻度:晷面上的刻度是小时线,影子指向哪条线,就是大概几点。

3.注意“真太阳时”:日晷显示的是“真太阳时”,即根据太阳真实位置确定的时间。这与我们手表上使用的“平太阳时”(将一年中的真太阳时平均化后的时间)有差异,这个差异称为“时差”。时差在一年中会在快几分钟和慢十几分钟之间变化。所以日晷显示的时间与钟表时间通常有出入。

四、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结构简单,无需动力:完全依靠自然现象运行。

可靠耐用:只要制作精确,可长期使用。

直观展示天文:是天文知识的立体教学模型。

局限性:

依赖阳光:阴天、雨天、夜晚完全无法使用。

显示“真太阳时”:与现代标准时间存在“时差”,需换算。

有地域性:一个日晷只能在特定的纬度使用。如果把它搬到另一个纬度城市,晷针的倾斜角度和刻度都会失效。

文化意义

日晷远不止是一个计时工具。它象征着:

时间的流逝:“寸光阴”原意就是指日晷上影子移动一寸所代表的时间。

科学精神:是人类将天文观测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伟大发明。

古典与优雅:至今仍常见于公园、花园、大学和古建筑中,作为一种雕塑和文化的象征。

总结来说,日晷是人类智慧与自然规律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用影子无声地诉说着宇宙的秩序和时间的脚步。

古人没有太阳时怎么看时间:水钟与沙漏

浑仪——这件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最辉煌、最复杂的仪器之一。

浑仪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天体位置的精密天文仪器。它的诞生和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认知和探索所达到的极高成就。

一、核心功能与地位

功能:主要用于精确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入宿度和去极度,相当于现代的赤经和赤纬),也可以测量黄道坐标和地平坐标。

地位:在古代,其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大型天文望远镜或空间观测站,是国家级的科研设备,由皇家天文机构(如司天监、钦天监)掌管使用。

二、结构解析:嵌套的圆环宇宙

浑仪的设计哲学是“浑天如鸡子”的浑天说宇宙模型。它是一套由多个纯金属(通常是青铜)圆环嵌套组合而成的复杂仪器。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1.基本框架(固定部分):

这些环固定在一起,代表了宇宙的基本参考系。

子午环(双环):安装在正南北方向上的固定双环,代表子午圈。它是仪器的基本骨架,用于校准方位。

地平环:水平放置的单环,代表地平圈。上面刻有方位(如二十四向)。

天常环:一个与地平成特定角度(等于当地纬度)固定的环,有些设计中它代表赤道环的基座。

2.可旋转部分(测量部分):

这些环可以绕极轴旋转,用于瞄准和读数。

赤道环:这是最核心的环。它平行于天赤道安装,上面精确地刻有365.25度(与中国古度一周天度数一致)或更精细的刻度(如365又1/4度)。所有天体的位置最终都以此环为基准进行测量。

四游环(双环):嵌套在赤道环内的一对双环,可以绕极轴在赤道平面内东西方向旋转。它相当于现代望远镜的赤经轴。

窥管(望筒):一根贯穿四游环南北极轴的管子和一条照准线。它可以南北方向在四游环的环面内俯仰转动,相当于现代望远镜的赤纬轴。

窥管是真正的“瞄准器”,天文学家通过它来对准要观测的星星。

三、工作(测量)原理:如何用它测星?

以测量一颗恒星为例,古代天文学家的操作流程如下:

1.校准:

首先调整整个浑仪,确保子午环精确对准正南北方向。

调整赤道环的倾角,使其平面与天赤道平行(即与地平面的夹角等于90°减去当地纬度)。

2.瞄准:

松开四游环和窥管的卡扣。

转动四游环(调整赤经方向),然后俯仰转动窥管(调整赤纬方向),直到能从窥管中看到目标恒星正好位于照准线的中央。

3.读数:

一旦瞄准,立即锁紧所有卡扣。

读取去极度:在四游环上读取窥管所指的刻度,这就是该恒星距离北天极的角度(“去极度”)。

读取入宿度:在赤道环上读取四游环所指向的刻度。这个刻度通常以“距星”(28宿中的标志星)为参考,表示该恒星与某个距星之间的赤经差(“入宿度”)。

通过这两个读数,就唯一地确定了这颗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

四、历史演变与意义

起源与发展:相传为西汉的落下闳等人发明,历经历代天文学家(如东汉的贾逵、张衡,唐代的李淳风、一行,元代的郭守敬)不断改进,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精度越来越高。

简化与巅峰:元代郭守敬发现过于复杂的环圈会互相遮挡,影响观测。于是他大胆革新,创造了结构简化、精度更高的简仪。简仪将赤道坐标和地平坐标分离为两个独立的装置,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天文仪器。

意义:

科学价值:凭借浑仪,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编制了空前精确的星表(如《甘石星经》),详细记录了行星运动、彗星、超新星等天象,为世界天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象征意义:浑仪是中华文明追求天人合一、探索宇宙秩序的象征,代表了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和工艺上的极高水准。

总结

浑仪不是一件简单的教具或装饰品,而是一台集科学理论、机械工程、精密制造于一身的大型科学仪器。它通过金属环圈模拟天球,用窥管进行照准,通过刻度系统进行读数,完美地将抽象的宇宙模型转化为可操作的测量工具。

它代表着中国天文学实测传统的核心,是古代天文学家“仰望星空”时手中最强大的武器。

象限仪(Quadrant)深度解析

象限仪是一种古老的天文和航海测量工具,主要用于测量天体的高度角(仰角),从而辅助导航、天文观测和大地测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伊斯兰黄金时代和欧洲大航海时期,对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象限仪的历史发展

(1)起源与早期应用

古希腊时期(约公元前2世纪):数学家希帕克斯(Hipparch)可能最早使用象限仪测量恒星位置。

伊斯兰天文学(815世纪):阿拉伯学者(如阿尔·巴塔尼、乌鲁伯格)改进了象限仪,制造了大型固定式墙壁象限仪(如撒马尔罕天文台),精度可达弧分级别。

欧洲中世纪:第谷·布拉赫(TychoBrahe)在16世纪制造了巨型象限仪,用于高精度天体测量,为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奠定基础。

(2)航海应用(1518世纪)

大航海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航海家(如哥伦布、麦哲伦)使用简易航海象限仪(如“雅各布杆”)测量太阳或北极星高度,计算纬度。

被六分仪取代:18世纪后,六分仪(可测量120°范围,抗船体晃动)逐渐取代象限仪,但仍用于教学和辅助测量。

2.象限仪的结构与类型

(1)基本组成

90°圆弧(四分之一圆,刻有角度刻度)。

瞄准装置(窥管、照准器或游标尺)。

铅垂线或水平仪(确保测量基准)。

指针或游标(提高读数精度)。

(2)主要类型

|类型|特点|用途|

||||

|墙壁象限仪|固定于天文台墙壁,尺寸巨大(直径可达数米)|高精度恒星观测|

|航海象限仪|便携式,木质或金属制,带铅垂线|测量太阳或北极星高度以确定纬度|

|炮兵象限仪|用于火炮仰角调整|军事弹道计算|

|电子象限仪|现代数字版本,结合传感器|工业测量、建筑校准|

3.测量原理与使用方法

(1)测量天体的高度角

步骤:

1.将象限仪垂直悬挂(铅垂线校准)。

2.通过照准器瞄准目标(如太阳、北极星)。

3.读取圆弧上的刻度(如太阳高度角=50°)。

计算纬度(航海应用):

北极星高度≈观测者纬度(北半球)。

正午太阳高度角+赤纬=90°纬度(需结合航海历)。

(2)误差与修正

船体晃动:铅垂线摆动导致误差,后来被六分仪(利用水平镜补偿)改进。

大气折射:靠近地平线的天体需修正折射影响。

刻度精度:早期木制象限仪误差较大,金属刻蚀版本更精确。

4.象限仪的现代应用与遗产

天文教育:用于演示古代天文学原理。

历史重现:航海爱好者仍制作传统象限仪进行实验。

工业测量:数字象限仪(如电子倾角仪)用于机械校准。

文化影响:象限仪座(QuadransMuralis)曾是一个星座,后废弃,但留下“象限仪座流星雨”(每年1月)。

5.象限仪vs.六分仪vs.八分仪

|仪器|测量范围|优点|缺点|

|||||

|象限仪|090°|结构简单,适合固定观测|易受晃动影响,精度较低|

|八分仪|090°(反射原理)|比象限仪更便携|仍限于90°|

|六分仪|0120°(双反射)|抗晃动,更高精度|需熟练操作|

6.自制简易象限仪(实验方法)

材料:硬纸板、量角器、细线、重物(如螺母)、吸管。

步骤:

1.剪裁一个90°圆弧,标记角度刻度。

2.在圆心固定吸管(照准器)。

3.悬挂铅垂线校准垂直方向。

4.通过吸管瞄准太阳,读取角度。

7.结论

象限仪是人类早期探索天文和航海的重要工具,虽然已被现代仪器取代,但其原理仍影响深远。理解象限仪的使用方法,有助于认识古代科学家的智慧,以及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