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宇宙地球人类三篇 > 第381章 植物界中门下纲

第381章 植物界中门下纲(2/2)

目录

轮藻纲:仅此一纲。如轮藻、丽藻。

4.红藻门

关键特征:多数海生;含叶绿素a和d以及藻红素,能吸收蓝绿光以适应深水环境;储存物质为红藻淀粉;无鞭毛。

主要纲别:

红毛菜纲:生活史为同型世代交替,如紫菜。

真红藻纲:生活史为异型世代交替,结构复杂,如石花菜(制琼脂)、角叉菜。

5.褐藻门

关键特征:均为多细胞,大多海生;含叶绿素a和c以及岩藻黄素;储存物质为海带多糖和甘露醇;细胞壁含藻胶。

主要纲别:

褐藻纲:形态从分枝的丝状体到巨大的叶状体。如海带(具孢子叶)、巨藻(可长达数十米)、马尾藻。

第三部分:有胚植物门——征服陆地的英雄

有胚植物是真正的陆地植物,其共同特征是在母体保护下发育的胚。

1.苔藓植物门

苔藓植物是结构最简单、最原始的陆地植物。它们没有真正的维管组织,因此植株矮小;配子体发达,是营养生长的主要阶段;受精过程离不开水。

主要纲别:

苔纲:

特征:植物体(配子体)多为扁平的叶状体,有背腹之分,假根为单细胞。

代表:地钱、蛇苔。它们的叶状体腹面常有鳞片和假根,有助于保持水分。

藓纲:

特征:植物体(配子体)有原始的茎、叶分化,叶片常由一层细胞构成,假根为多细胞。

代表:葫芦藓、泥炭藓。泥炭藓吸水性极强,在园艺和环保中广泛应用。

角苔纲:

特征:配子体为叶状体,但孢子体细长呈角状,能持续生长。

代表:角苔。

2.蕨类植物门

蕨类植物演化出了维管系统,使得它们能够长得更高大。它们有独立的孢子体和配子体,但孢子体发达,成为主导阶段。繁殖仍依赖水,精子需在水中游向卵细胞。

主要纲别(采用秦仁昌系统):

石松纲:

特征:叶为小型叶,仅有一条叶脉;孢子叶常聚集成孢子叶穗。

代表:石松(孢子叶穗生于枝顶)、卷柏(具匍匐茎,耐旱能力强)。

水韭纲:

特征:水生或沼生,形如禾草,茎粗短,叶细长丛生。

代表:中华水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木贼纲:

特征:茎具明显的节和节间,中空;叶退化呈鳞片状,轮生。

代表:木贼(茎表面粗糙,含硅质)、问荆。

真蕨纲:

特征:是现存蕨类中种类最多、最繁盛的一类。叶为大型叶,常羽状分裂,幼时拳卷。

代表:蕨(世界广布)、铁线蕨(叶柄乌黑光亮,观赏)、桫椤(树蕨,活化石)、满江红(水生,与蓝藻共生固氮)。

3.种子植物门

种子植物是植物演化的顶峰,它们通过产生种子来繁殖,完全摆脱了水的束缚。其孢子体高度发达,配子体极度简化并寄生在孢子体上。

裸子植物亚门:

总体特征:种子裸露,没有被果皮包被;木质部只有管胞,韧皮部只有筛胞。

主要纲别:

苏铁纲:

特征:常绿木本,茎粗壮不分枝;羽状复叶丛生茎顶;雌雄异株。

代表:苏铁(铁树)、泽米铁。

银杏纲:

特征:落叶乔木,叶片扇形,具二叉分枝的叶脉;种子具肉质外种皮。

代表:仅存银杏一科一属一种,是着名的“活化石”。

松柏纲:

特征:木本植物,叶多为针形、鳞形或条形;孢子叶聚生成球果。

代表:松树(叶针形,球果)、杉木(叶条状披针形)、柏木(叶鳞形)、红豆杉(种子具红色肉质假种皮)。

买麻藤纲(盖子植物纲):

特征:次生木质部具导管;球花具类似花被的盖被。

代表:麻黄(叶退化,茎绿色光合)、买麻藤。

被子植物亚门:

总体特征:具有真正的花,胚珠包被在子房中,发育成果实;种子有果皮包被;木质部有导管,韧皮部有筛管和伴胞。这是植物界最进化、种类最多(约25万种)、分布最广的类群。

主要纲别(传统的两分法):

双子叶植物纲:

特征:胚常具2片子叶;叶多为网状脉;花部基数常为4或5;茎的维管束呈环状排列,有形成层,能次生增粗。

代表性目\/科:

木兰目(木兰科):花被片多数,离生,被认为是现存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如木兰、鹅掌楸。

毛茛目(毛茛科):花各部离生,螺旋状排列。如毛茛、乌头。

蔷薇目(蔷薇科、豆科):花五基数,雄蕊多数。如月季、苹果、大豆、合欢。

菊目(菊科):头状花序,具总苞,聚药雄蕊。是双子叶植物第一大科。如向日葵、菊花、蒲公英。

单子叶植物纲:

特征:胚常具1片子叶;叶多为平行脉;花部基数常为3;茎的维管束散生,无形成层,通常不能次生增粗。

代表性目\/科:

泽泻目(泽泻科):水生或沼生,花部离生,被认为接近单子叶植物的基部分支。如慈姑。

百合目(百合科):花三基数,子房上位。如百合、郁金香、洋葱。

兰目(兰科):花高度特化,形成唇瓣,花粉结成花粉块。是单子叶植物第一大科,也是被子植物第二大科。如春兰、蝴蝶兰、石斛。

禾本目(禾本科):茎有节,中空;叶鞘开裂;花特化为颖花。如水稻、小麦、竹子。

第四部分:现代分类系统的视角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两纲系统”(双子叶vs单子叶)正在被基于分子证据的ApG系统所取代。ApG系统不再严格区分双子叶和单子叶,而是将被子植物划分为若干个基部类群和两大主支:真双子叶分支和单子叶分支。

基部类群:包括无油樟目、睡莲目、木兰藤目等,它们保留了被子植物的许多原始特征。

真双子叶分支:包含了绝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其核心特征之一是花粉三沟型。包括毛茛目、蔷薇类、菊类等巨大类群。

单子叶分支:与传统的单子叶植物范围大致相同。

这一新的分类框架更能反映植物间的真实演化关系,尽管更为复杂,但已成为现代植物学研究的标准。

总结

从水生藻类的简单光合,到苔藓植物在潮湿地表的匍匐,再到蕨类植物凭借维管系统撑起一片绿荫,最后到种子植物以花和种子征服全球,植物界的演化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适应与创新史。其门与纲的划分,正是这部史诗的章节标题,记录着每一次关键的形态革新和生态突破。理解这套分类体系,不仅能让我们系统地认识植物的多样性,更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生命演化的力量与智慧。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