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钦差南来与高翔异动(1/2)
临安朝廷的旨意,比预想中来得更快。或许是因为夔州大捷的消息太过震撼,或许是因为吕文德的奏章和朝中御史的争论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一个月后,一队打着钦差旌节的人马,便浩浩荡荡地抵达了夔州地界。
钦差大臣名为贾仪,官拜枢密院都承旨,乃是当朝权相贾似道的远房族侄。此人年约四十,面白无须,眼神灵活,透着几分精明与倨傲。选择他前来,朝中各方势力的博弈痕迹十分明显——既体现了对夔州事务的“重视”,又夹杂着贾似道一派意图趁机攫取利益、安插亲信的私心。
钦差仪仗停在夔州东门外,并未立刻入城,而是先派员通报,要求夔州路安抚使凌岳率文武官员出城迎候,摆足了上官驾临的架势。
总镇府内,凌岳看着那份措辞傲慢的公文,嘴角泛起一丝冷笑。冉琎、苏婉清等人则面露忧色。
“主公,朝廷钦差至此,礼数不可废,以免授人以柄。”冉琎劝道,“且观其来意,再作打算不迟。”
凌岳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他现在还需要南宋朝廷这面大旗作为掩护,不宜公开撕破脸皮。
“准备迎候吧。场面要做足,但骨子里的东西,一点都不能少。”凌岳下令,“让凌八的人盯紧钦差卫队和随行人员,看看有没有吕文德或者其他势力的眼线混在其中。”
次日,夔州东门大开。凌岳率领着冉琎、苏婉清(以文职身份)、以及一众勉强拼凑起来的文武属官,出城迎接。场面虽不算十分盛大,但仪仗齐整,军容肃穆,尤其是经历过血战的老兵们身上那股子剽悍之气,让钦差卫队的一些人暗自心惊。
贾仪坐在高头大马上,看着前来迎接的凌岳等人,尤其是看到凌岳如此年轻,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和不易察觉的轻蔑。他缓缓下马,接受了凌岳等人的躬身行礼,然后拖着长腔道:“凌安抚使少年英雄,力挫胡虏,扬我国威,可喜可贺啊。本官奉旨前来,宣慰将士,核查功过,还望凌安抚使好生配合。”
“钦差大人远来辛苦,末将已备下薄酒,为大人接风洗尘。请大人入城。”凌岳不卑不亢地回答,侧身让开道路。
入城之后,贾仪更是摆足了钦差架子。先是要求查阅夔州府库、户籍、兵册,又被夔州城的残破景象和守军的惨重损失(这部分是实情)所“震惊”,连连感叹“守土不易”。随后,又召开所谓的“听政会”,召集本地乡绅、耆老,名为听取民情,实则为收集凌岳的“罪证”或可拿捏的把柄。
凌岳早有准备。府库账目经过苏婉清的妙手处理,看起来既空虚又合理;户籍兵册也做了相应调整;安排的乡绅耆老也都是经过筛选、相对可靠之人。贾仪折腾了几天,除了听到一些对凌岳“英勇善战”、“爱民如子”的赞扬外,几乎一无所获。
这让他有些恼羞成怒。这一日,他直接在临时设立的钦差行辕召见凌岳,屏退左右,语气也变得不再客气:“凌安抚使,本官奉旨巡查,见你夔州虽经苦战,然军民政事,似乎别有一套章法,与朝廷规制颇有不同啊。且军中利器,闻所未闻,不知从何而来?又有传言,你与川蜀吕制置使颇多龃龉,这岂非不顾大局,同室操戈?”
图穷匕见了。开始质疑合法性,打探核心技术,并挑拨与吕文德的关系。
凌岳心中冷笑,面上却一副坦诚又无奈的样子:“回禀大人。夔州地僻民穷,又遭此大劫,百废待兴。末将一切所为,皆是为保境安民,不得已而为之,岂敢违逆朝廷规制?军中些许取巧之物,不过是将士们被逼无奈,自行琢磨出来的土法,难登大雅之堂,岂敢与朝廷天兵利器相比?至于吕制置使…”他叹了口气,“末将对吕帅唯有敬重,或许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