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为了赚钱,我认张导为义父 > 第335章 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第335章 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1/2)

目录

“40万一集?按40集有效出场算……”

只能说濮伦实在太了解俞良了。虽然这次他通过和郑小龙的深入沟通,获取了更多关于《红高粱》项目的信息,但正如前文所说,他最清楚俞良最关心的终究还是片酬。

当听到“42集”时,俞良心里迅速按40集做了估算——1600万。他忍不住暗自嘀咕:这片酬确实不低了,比他拍电影的报酬高出一大截。

他现在确实值这个价。尽管道理如此,他还是感到有些吃惊。毕竟去年他的最高片酬也才二三十万,今年就直接跳到40万,而且这还只是郑小龙那边的初次报价,他们甚至还没开始往上谈。

要是能谈到50万,按40集算那可就是2000万!

好家伙,这绝对算得上一线演员的片酬水平,甚至在一线里都算高的。

单说接电视剧来说。

不过俞良并没有立即和濮伦讨论具体怎么谈、后续如何抬价,而是先询问起剧组更详细的内情。主要他之前确实没和郑小龙聊得太深入,对项目很多细节还不了解。

随后,濮伦向他进一步介绍了《红高粱》剧组的情况,不得不说,整个过程确实一波三折。

这部电视剧并不是郑小龙一个人投资的——这也正常,这么大项目怎么可能独自投资?实际上,这次是郑小龙与山东卫视合作。山东卫视主动找到郑小龙,希望联合出品,并给予了郑小龙极大的创作自主权。

郑小龙经过一番考虑,也有意复制《甄嬛传》的成功,便接下了这个项目。山东卫视这次手笔很大,不仅自己投入,还拉来了湖南卫视共同投资。三家联合之下,《红高粱》的总投资高达1.5亿。

山东卫视为郑小龙提供了很多支持,比如请来了着名编剧赵冬苓。赵冬苓虽然公众知名度不高,但在业内绝对是顶尖的编剧之一。能请动她非常不容易。确定合作后,她亲自前往高密采风,完成了剧本初稿,之后又和郑小龙一起反复打磨。

不过整个创作周期相当紧张,主要原因在于《红高粱》的故事与高粱成熟季节紧密相关,每年只有特定拍摄窗口,因此剧本撰写的时间被大幅压缩,进度显得特别赶。

其实,濮伦所不知道的是,郑小龙力荐俞良出演也经历了一番波折。山东卫视原本认为,如此重大的项目,主要角色当然应该请国内最知名的演员来试镜,尤其是男女主角,必须是一线中的一线。

在男主角“余占鳌”的人选上,山东卫视提了几个名字,其中并没有俞良。但郑小龙却坚持要用他。

山东卫视方面有人提出异议,倒不是觉得俞良不红,更多是担心他的形象是否符合角色。郑小龙则据理力争,认为俞良的形象可以通过化妆调整,演技、身材和知名度都足够,完全能够胜任。

说实话,俞良的外形虽偏俊秀,但并非与角色格格不入。别忘了他在《火蓝刀锋》里留过板寸头,晒黑之后配上结实的身材,显得相当硬朗。

但问题在于,这部剧投资巨大,山东卫视作为主要出资方,尽管放权给郑小龙,心里仍不免忐忑。

更何况还要过莫言那一关——他们虽然花1000万买下了《红高粱》的电视剧改编权,但就像张艺谋拍《山楂树之恋》时要尊重原作者意见一样,电视剧选角同样需考虑莫言的看法。

原着中的余占鳌是个血气方方的汉子,山东卫视方面担心莫言不会认可俞良。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莫言和张艺谋的交情。

两人相识近三十年,私交甚笃。

而俞良和张艺谋的关系更不用说,圈内盛传,张艺谋非常喜欢俞良,已经认了俞良当干儿子。

至于是谁传出来的...咳咳咳,不重要,反正张艺谋是俞良的最大靠山。

郑小龙恰恰抓住这一点进行回应,向山东卫视表明,如果俞良来演,莫言那边根本不是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