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深渊回响无限流 > 第286章 肖雅的科研

第286章 肖雅的科研(1/2)

目录

地下避难所东区隔离间的事件,像一块投入死水的石头,涟漪扩散到了每个知情者的心里。零通过独特的方式暂时安抚了被恐惧“感染”的幸存者,这证明了在物理手段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对抗现实侵蚀的路径。但这路径依赖于零极其特殊且不稳定的状态,无法复制,更难以规模化。

就在零专注于她那内在的、基于感知与共鸣的战斗时,在避难所另一处被临时清理出来、由原本的物资储藏室改造而成的“实验室”里,肖雅正进行着另一种形式的战斗——一场与无序、未知和数据匮乏的战争。

这里没有奇幻的光芒,也没有精神的低语,只有冰冷的金属、闪烁的指示灯、缠绕的电线以及几台依靠避难所备用发电机和可怜太阳能板供电的、拼凑起来的仪器。空气中弥漫着臭氧、焊锡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来自外界迷雾被过滤后的怪异甜腥气。周卫国尽力提供了他能找到的一切:几台老旧的军用级频谱分析仪、一套高灵敏度声波采集装置、一些基础的化学分析工具,甚至还有一台勉强能运行复杂建模软件的便携式工作站——这在末世已是堪比黄金的财富。

肖雅站在一块白板前,上面写满了复杂的公式、符号以及她根据记忆绘制的、关于“回廊”能量流动和规则结构的简化模型。她的黑眼圈很重,但眼神锐利,如同在迷雾中搜寻航标的猎人。零处理的是“症状”,是规则崩溃后泄漏出的精神残渣;而她,肖雅,要对付的是“病因”,是那些如同溃烂伤口般出现在现实结构上的“空间裂缝”本身。

她的科研,始于最基础,也最紧迫的问题:如何识别并预警这些裂缝的出现。

在回廊中,规则是显性的,副本区域边界分明。但在这里,现实与异常的界限模糊不清。一次普通的雾气浓度变化,一阵风向的转变,甚至是一群人突然的情绪波动,都可能预示着微小裂缝的开启或扩大。依赖零的感知是不现实的,她更像是一个精准但范围有限的生物传感器。必须找到一种普适的、可量化的物理检测方法。

“能量签名……”肖雅喃喃自语,手中的电子笔在白板上点着“回廊能量”几个字,“任何维度的跨越、规则层面的扰动,必然伴随能量形式的泄漏或转换。关键在于找到其区别于自然现象的‘特征谱’。”

她转向那台嗡嗡作响的频谱分析仪。屏幕上滚动着杂乱无章的信号,来自外界的无线电噪音、地磁波动、甚至避难所内设备的电磁干扰,都混杂在一起。

“过滤,降噪,模式识别……”她坐回工作站前,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她编写了一套算法,试图从这团混沌中剥离出异常信号。这需要极其庞大的基线数据作为对比。她开始建立数据库,记录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条件下,避难所周边区域的能量读数“正常”背景值。

这是一项枯燥至极的工作。几天下来,除了记录到几次因小型雷暴或太阳活动引起的自然波动外,一无所获。挫折感如同阴冷的湿气,渗透进这个狭小的空间。

但她没有停下。肖雅的“推演回响”虽然在力量层面几乎消失,但其赋予她的思维方式——那种将复杂系统拆解为基本元素,并寻找其内在逻辑和关联的能力——已经深深烙印在她的灵魂里。她像一台永不疲倦的逻辑机器,一遍又一遍地调整参数,修正模型。

转机来自一次意外。

那天,负责警戒的队员报告,在避难所西北方向约一点五公里处,一个废弃的地铁通风口附近,出现了小范围的“视觉扭曲”现象,并且有队员感到短暂的恶心和方向迷失。由于现象轻微且没有明确威胁,周卫国没有派遣小队深入调查,但将情况通报给了肖雅。

肖雅立刻调取了当时记录的所有监测数据。在庞大的背景噪音中,她敏锐地捕捉到了一段持续仅零点三秒的、极其微弱的异常高频振荡信号,其频率远超常规电磁波范围,并且伴随有一种奇特的、非线性的能量衰减模式。

“就是它!”肖雅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她将这短暂的数据片段作为“种子”,重新运行分析程序,在历史数据中进行反向检索。

结果令人振奋。在过去一周的记录中,又发现了三次类似的微弱信号,其中两次对应了巡逻队员报告的“莫名心悸”或“短暂幻觉”,另一次则没有任何目击报告,可能发生在无人区域。

她将这些异常信号命名为“现实结构应力波”,简称RSS波。理论假设是:当空间结构因裂缝出现而承受“压力”时,会像受力的金属一样,释放出特定的“声波”,只不过这种“声波”是在更高维度的能量层面上传播。

接下来是验证和定位。

她改进了算法,使其能近乎实时地监控特定频段的RSS波。然后,她恳请周卫国协助,进行了一次谨慎的主动实验。她制作了几个简单的、能放大并转发特定能量频率的简易信标(利用一些废弃的电子元件和零碎的回廊水晶碎屑——这些碎屑是之前战斗留下的,仍残留着微弱的能量活性),由巡逻小队在报告异常的区域外围投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