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亮剑之团长到兵团司令 > 第231章 淬火成钢 信念如磐

第231章 淬火成钢 信念如磐(2/2)

目录

他顿了顿,目光炯炯地继续说道:“而且,它资源不够!光靠在咱们这掠夺,根本填不满它那个战争无底洞。我琢磨着,狗急跳墙,它恐怕迟早还得在别的地方开辟新战场,到时候兵力更分散,我们的机会就更多了!”

首长认真地听着,不时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欣赏的神色。待李云龙说完,他欣慰地说道:“云龙同志,你的这些分析很有见地,看问题能看到本质,这说明你的大局观增强了!不错,非常不错!

日军确实是强弩之末,但其疯狂性不容忽视。你们在敌后,就是要抓住一切机会,灵活机动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要把我们的根据地建设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任务艰巨,但意义重大啊!”

“请首长放心!”李云龙唰地站起来,斩钉截铁地保证,“我们一定坚决执行命令,多打胜仗,建设好根据地,绝不给您和中央丢脸!”

除了紧张的学习,李云龙和所有学员还积极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投身到大生产运动中。延安的黄土坡上,一时间镐头起落,热火朝天。

李云龙抡起一把磨得锃亮的锄头,狠狠刨向坚硬的土地,额头上很快渗出了汗珠。他直起腰,用袖子抹了把汗,对着旁边同样干得卖力的老战友陈旅长和许旅长笑道:“老陈,老许,你们算算,咱老李有多少年没正经摸过这锄头把子了?”

陈旅长闻言,也停了下来,拄着锄头柄喘了口气,笑道:“多少年?从我跟着队伍离开鄂豫皖老家算起,少说也有十来年喽!这手以前是握锄头的,后来握了枪,现在再握回这锄头,还真他娘的有点不习惯!”

许旅长在一旁接过话头,也带着感慨:“是啊,当年在家,谁还不是个庄稼把式?可这十几年,净跟枪炮打交道了。不过话说回来,首长们让咱们自力更生,这决策太对了!咱们八路军,不能光伸手向老百姓要,自己能动弹,就能减轻群众的负担,这叫做……对,叫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没错!”李云龙重重地点了下头,眼神里充满了认同,“根据地的难处。鬼子封锁得紧,咱们要是光等着上面拨粮饷,那不得饿肚子?现在咱们自己开荒,种上粮食、蔬菜,到时候不仅能吃饱,说不定还能支援前线哩!这跟在战场上打鬼子一样,都是为革命做贡献!”

他环顾四周正在奋力垦荒的同志们,提高了嗓门,带着他特有的鼓动性说道:“同志们,加把劲啊!咱们比比看,看哪个小组开的地多,种的菜好!可不能光会打仗,不会种地,那不成了一手硬一手软了?咱们是既能扛枪打仗,也能挥锄种田的革命队伍!”

一番话引得大家哄笑起来,干劲也更足了。有人喊道:“李旅长,听说你打仗是能手,这种地怕是不如我们吧?”

李云龙一瞪眼,笑骂道:“放屁!老子当年在家,也是一把好手!这地里的活儿,捡起来就会!不信咱们秋后看收成!”

汗水在黄土地上挥洒,笑声在山谷间回荡。这些平日里在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指挥员们,此刻如同普通的农夫,在土地上辛勤耕耘。

紧张的学习与快乐的生产劳动交织,不仅锻炼了他们的体魄,更深化了他们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信念,构成了这段岁月独特而珍贵的旋律。

为期近半年的培训即将结束。李云龙站在延安的窑洞前,眺望着远方的山峦,心中充满了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充实感和即将返回前线大干一场的渴望。

他的行囊里,装满了笔记和书籍,他的头脑中,武装了更先进的理论和更坚定的信念。淬火成钢,利剑即将再次出鞘。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