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抛弃全家后我靠系统抽奖自由了 > 第90章 意外的橄榄枝

第90章 意外的橄榄枝(1/2)

目录

昆仑山腹那场惊心动魄的“归墟”,仿佛一个被悄然合上的神秘匣子,将所有的疯狂、牺牲与未解的谜团,暂时封存于那片新生的“生命之湖”深处。沈心玥沿着隐秘的路线,几经周折,终于再次踏上了沪上的土地。

距离她上次离开,不过月余,却恍如隔世。外滩的风依旧带着黄浦江的湿气,南京路上的霓虹依旧闪烁,行色匆匆的人们依旧为各自的生活奔波。世界的喧嚣与繁华,与她刚刚经历的、关乎天地平衡的宏大叙事,形成了无比强烈的反差。这种强烈的割裂感,让她一时间有些恍惚,仿佛昆仑的一切只是一场过于真实的幻梦。

但她知道不是。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贴身收藏的那块温润的三星堆残片,意识深处那枚进阶后的“平衡之钥”传来沉稳而有力的脉动,都在提醒她,那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守陵人的牺牲、木闻屿被封印前那复杂难辨的眼神、以及“荒”最终回归本源时那份浩瀚的宁静……这些记忆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在她的心上。

她没有回佘山的“竹苑”,那里必然在木闻屿势力的严密监控之下。凭借“灰隼”之前教导的反追踪技巧和“心核印记”提升后的敏锐感知,她在浦西一个老式弄堂里,租下了一间不起眼的亭子间。这里市井气息浓郁,人员复杂,反而便于隐藏。

安顿下来的第一件事,是彻底检查自身。木闻屿提供的药物副作用似乎随着他力量的被封印而减弱,但沈心玥不敢大意,依靠“调和”能力仔细梳理着身体。她发现,“平衡之钥”与那片“生命之湖”之间,存在着一丝极其微弱、但稳定不绝的能量联系,如同一条无形的脐带,缓缓滋养着她的精神,但也让她无法真正远离那片湖泊的感应范围。这既是馈赠,也是一种无形的束缚。

她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深居简出,如饥似渴地研读、记忆江南残卷上的“先民祀纹”和那些晦涩的训诫。同时,她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调和”能力,不是去影响他人,而是尝试与周围的环境——弄堂里古老的砖墙、缝隙中的青苔、甚至空气中流动的都市能量场——建立更细微的共鸣。她像个初学走路的孩童,小心翼翼地探索着这份新获得的力量的边界。

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一天傍晚,她例行检查一个用于投递的、极其隐蔽的匿名邮箱时(这是“园丁”网络时代留下的极少数未被完全摧毁的联络渠道之一),发现了一封没有署名、措辞谨慎的邮件。

邮件内容大致是:对方自称是某个“致力于研究古代文明与超自然现象的非公开学术基金会”的成员,注意到了沈心玥(以“林薇”身份)在沪上大学短暂的学术活动中展现出的、对良渚文化非主流符号的独特见解,表示十分赞赏。基金会近期正在筹备一个关于“环太平洋地区远古祭祀符号跨文化比较”的高级别内部研讨会,特邀她作为青年学者代表参与,并附上了一个加密的线上会议链接和复杂的准入代码。

邮件行文专业,看似无懈可击,但沈心玥的【危险直觉提升】却发出了轻微的警报。时机太巧了!她刚刚从昆仑归来,隐匿行踪,就有人能精准地将邮件投递到这个几乎被遗忘的渠道?而且,“环太平洋”、“远古祭祀符号”这些关键词,与她的经历高度重合!

是木闻屿残余势力的试探?还是“守夜人”观测派换了一种更温和的接触方式?或者是……那个在苏城有过一面之缘、代号“玉簪”的神秘女子背后的组织?

沈心玥没有立刻回复。她将邮件内容反复研究,运用【信息过目不忘】和【微表情读取入门】的技能(虽然是对文字,但她能分析字里行间的语气和潜在意图),试图找出破绽。她发现,邮件虽然极力掩饰,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符号”背后“能量编码”的浓厚兴趣,这远超一般学术研究的范畴。

犹豫再三,出于对信息的渴望和确认对方身份的迫切,沈心玥决定冒险一试。她做了万全的准备:使用了经过多重加密和跳转的虚拟网络,调整了声音,选择在深夜时分,接入了那个神秘的线上会议室。

屏幕亮起,对面只有一个模糊的、经过处理的虚拟头像,看不到任何真实特征。一个经过变声器处理、中性而平稳的声音响起:

“林博士,感谢您的信任。我们长话短说。我们对您在符号学上的天赋十分感兴趣,尤其是……您对某些‘活性符号’的独特感知力。”

对方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了核心!沈心玥心中凛然,保持沉默,等待下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