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九(2/2)
庚辰日。原元朝丞相也速侵犯通州。当时大军征讨山西、北平,守卫士兵势单力薄,通州城中也不满一千人,也速率领一万多骑兵在白河扎营。守将平章曹良臣说:“我军兵力少,不能与他们交战;敌军人数虽然众多,然而他们是亡国之后(的军队),是多次遭受挫败的军队,可以用计谋打败他们。”于是秘密派遣指挥仵勇等人在沿着河道的船只上各自树立起红色旗帜,绵延三十多里,敲击钲鼓的声音彼此都能听到。也速望见这种情况后十分惊骇,于是带着军队逃走了。城中派出精锐骑兵渡过白河追击,追到蓟州,没有追上而返回。
任命河南府同知徐麟为知府。徐麟,蕲州广济人,从宣武卫镇抚多次升迁至河南府同知。当时原元朝降臣宋玉和他的散兵游勇在河南谋划,要在本月二日夜三更集合众人反叛。徐麟察觉知道了这件事,告诫掌管报时漏刻的人故意延长二更的时间,贼寇疑惑而不敢发动(袭击)。黎明时分,派遣镇抚官胡溥率领巡逻的士卒前去抓捕,(他们)和(盗贼)在街巷相遇,(将盗贼)全部抓获。因为功劳被提拔到这个职位,还赏赐了金帛彩缎。
派遣官员祭祀马祖、先牧、马步、马社这些神灵。当初,皇帝下令在后湖修筑祭坛,祭祀马祖等神灵,命令礼官考察相关礼仪。到这时,礼官上奏说:“《周礼》中说,牧人掌管六马之类,春天祭祀马祖,夏天祭祀先牧,秋天祭祀马社,冬天祭祀马步。马祖,是天驷星。《孝经说》中说:‘房宿是龙马。’先牧,是最先开始养马的人,他的姓名没有流传下来。马社,是开始骑马的人。《世本》中说:‘相士发明了马车。’马步,是说神灵给马降下的灾祸。隋朝沿用了北周的制度,在春夏秋冬四季中间的那个月举行祭祀马祖、先牧、马步、马社之神的活动。唐朝、宋朝也沿袭了这一制度。现在拟定春秋两季第二个月的甲戌日、庚日比较合适。于是皇帝派遣官员行礼。设置四座祭台,每个祭台使用一只羊、一只猪,一块币帛,币帛是白色的,四个笾豆,一个簠簋、一个登、一个象尊、一个壶尊,演奏的音乐是时乐。献官斋戒后身穿公服,行三献礼。祭文说:“马神起源于天地初始之时,马生于世间,养育繁衍,用它来驾车,马厩也建得恰到好处。历代振兴国家,平定祸乱,都依靠军队,百姓因此得以安定。我自从起兵以来,大多凭借马(的力量),摧毁坚固的防御,打败敌人,(马)有很大的功劳。考查古制,依据礼仪,举行盛大的祭祀,以此表达回报根本的心意,来昭显上天的神功。恭敬地用币帛、牺牲、粢盛等祭品,庄重地陈列、进献(于神前)。请享用祭品。
壬午日,皇上亲自祭祀先农神以后。稷氏配享祭祀完毕后,(君主)在南郊耕种籍田。先农坛位于籍田的北面,高五尺,宽五丈,四面都有台阶。籍田位于皇城南门外,皇帝亲自耕种的籍田位于先农坛的东南方,高三尺,宽二丈五尺,有四条台阶可以登上籍田。祭祀先农的神位,正位在南面,后稷的配位在西面。正位和配位的币都用青色,其余的器物和礼仪都和社稷(祭祀)相同,只是不用玉,并且加上登(这种器物)。先农坛的祝文说:‘神灵您诞生于天地开辟的初期,创制了农具,识别优良的种子,从而开始兴起农事。’从古至今,天下亿万百姓,没有稷神就不能生存,永远作为世间的教化,帝王也举行祭祀大典,怀着敬畏之心不敢忘记。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因为天下大乱,所以召集兵马保卫百姓,至今已经十二年了。承蒙天地眷顾保佑,四海之内统一为一家,君临天下,统治万民,考订法典,尊崇祭祀,神灵都被记录在史册之中。现在春季农事刚刚兴起,按照礼仪应当祭祀祷告。恭敬地命令太常官在京城的南面修筑祭坛,我将亲自率领百官,到祭坛去举行礼仪。缅怀神明创造化育万物,万世都是如此,仰望并希望发出太古的苗裔,实在是初生的谷粟,为百姓确立安身立命之所,昭示祭祀永无止境。恭敬地用币帛、纯色的牲畜、谷物等各类祭品,庄重地举行常规的祭祀,郑重地献上这些祭品。以后稷氏配享神灵作为祭主。后稷的祝文说:‘土地肥沃,地脉已通,于是举行耕籍之礼,进献常规的祭品给先农神:先农神的功德在于使庄稼生长,实在应该明确地配享(祭祀)。’恭敬地用币帛、纯色的酒、各种谷物祭品,按仪式明确地陈述并恭敬地进献,设置木主来配享神灵。请享用祭品。乐章中的迎神、奠帛环节,都演奏《永和之曲》。迎接神的歌词是:东风吹起,惊醒了蛰伏的万物,大地的脉络振奋踊跃。东方七宿如同蛟龙挂在天边,明亮地闪耀在天庭之田。百姓的生命依赖食物,创造事物有先行者。圜钟之乐已经奏响,(神灵)于是降临到这祭筵之上。陈设帛祭品时说:‘天帝出于东方,上天降下农事的祥瑞。’神灵降临到筵席之上,充满了温和美善且盛大的气象。祭祀神明的帛,颜色只有苍色。难道这些祭品,就表示是对神灵的虔诚恭敬吗?进献盛肉的礼器时,奏响《雍和》之曲,(歌词)说:制帛已经陈列,礼仪庄重地进献牺牲(祭品)。把祭品盛放在祭器里,祭祀的仪式非常完备。食器整齐地排列,黄米和小米散发着芳香。民众的劳力普遍得到保存,这是先啬(古代传说中始教民耕种之人)神灵(的庇佑)。三次进献祭品,一并演奏《寿和》这首曲子。初次献上时唱的歌词是:“九谷还没有分别,各种草类生长相同。”进献为美好的谷物,实在是先农(之功)。小米和稻米都很丰盛,用来酿酒和做甜酒。在献上祭品之初,来祈求神明感应。第二次献酒时唱道:‘那片广阔的大田啊,有低洼的湿地,有平坦的原野。’耒耜被运载着,(置于)驾车的马之间。报答祖德而祭祀,举行亚献之礼极其虔诚。请神灵享用祭品,自古以来都有丰年。终献时唱道:举行帝王亲耕籍田的典礼,用它来进行祭祀。希望谷物能够洁净、丰富、美好、庄重,都是仰仗上天的恩赐。这时天子要亲自耕种,把收获的粮食供奉给农神。礼仪完成于三揖,然后结束进献祝词的环节。撤下供品,送走神灵,一起演奏《永和之曲》。撤去祭器时说:“伟大的先农啊,请享用这些洁净的祭品。”在先农神的神位前,竹筐里装满了酒,酒杯里盛满了酒,案桌上摆满了菜肴,笾器里装满了佳肴。祭祀礼成,上告神明,神灵的福泽不敢久留。大家吃着剩余的食物直到田边,祈求的是丰收之年。送神时唱道:“神灵无处不在,在天上闪耀光芒。”迎神又送神,在祭祀的筵席上。穿着冕服的官员站立在队列之中,金钟石磬悬挂(在架子上)。到哪里都没有阻碍,他的佩饰随风飘动。望着掩埋(祭品的地方),演奏《泰和之曲》唱道:‘祭祀的布帛、牺牲和甜酒,先农之神已经享用。’不要让它暴露在外,也不要亵渎它,要将它深深地埋葬。你被秘密地埋葬,也会显赫地降临。这是礼的常规,不是今天才这样。在配享的乐章中,初献唱道:‘当初人类诞生,靠谷物为生。开创事物需要智慧,远古的事情又如何流传呢?追思文德无比的后稷,他是掌管农业的官员中最早的一位。祈求神灵来做主,第一次献上清酒。亚献的颂歌说:‘后稷与天相配,兴起于有邰。’老天降下好种子,有播种有培育。恭敬地在农田里劳作,只进行三次推土耕地(表示举行籍田之礼)。陪伴神灵再次献酒,神灵享用我们的美酒。终献时说:“祭祀的美德,人民和睦,年岁丰收。”皇帝下令遵循自然规律养育万物,所以要献上供品报答他的恩德。陈述弘扬那夏禹的德行,他的品德,他的功绩。他有明哲的德行,只有他可以坚持到底。那耕种籍田的礼仪,祭祀先农神完毕后,太常卿上奏请求皇帝前往耕种籍田的位置。皇帝到达耕作的位置,面向南方站立,公侯以下以及应当参加耕作的人各自前往耕种的位置。户部尚书从北面进献耒,太常卿引导前行,皇帝手持耒推三下,户部尚书跪着接过耒,太常卿上奏请求皇帝回到原位,皇帝面向南坐下。三公五次推耜,尚书、九卿九次推耜,然后各自退回自己的位置。太常卿上奏说:‘礼仪完毕。’太常卿引导皇帝回到大次(休息的地方)。应天府尹和上元、江宁两县的县令率领百姓耕种到田边(把田耕种完)。这一天,皇帝在南郊祭天的地方设宴慰劳百官和年高德劭的老人。
甲申日,礼部尚书崔亮上奏说:‘按照《礼运》记载:‘在郊外举行祭礼,那么众神就会各司其职。’沈括援引唐朝的制度说:‘凡是皇帝祭祀上帝,那么其他所有神灵都要提前派使者去祭祀祷告,只有太庙是皇帝亲自去祭祀祷告。’现在打算进行圜丘、方丘的大型祭祀活动,在祭祀之前,皇上要亲自前往太庙禀告,还要派使者去预告其他众神。如果祭祀圜丘,就说:‘某年月日,皇帝在圜丘举行祭祀,告知诸位神灵,来辅助祭祀之事。’祭祀地神时也是这样。仍然在圜丘的东边、方丘的西边增设天下神只坛,那些神主(牌位)都题名为“天下神只”。皇帝下诏书听从了他的意见。
皇上对礼部尚书崔亮说:“古代贤德的人说过,看到活的动物不忍心看到它死,听到动物的声音不忍心吃它的肉,这是人之常情。”如今在祭祀时将牲口带到神坛附近宰杀,按照人之常情来揣度,特别让人觉得不安。于是崔亮上奏说:‘考察古代祭祀用牲畜的礼仪,在距离神坛二百步的地方省察牲畜。’皇上高兴地说:“必须这样做才可以啊。”崔亮又上奏说:‘大祀所用的牲畜,皇上应该亲自省察,至于中祀、小祀,请依照旧典,命令太常卿、礼部官员省察牲畜。’皇帝说:‘朕已经斋戒敬神,对于省察牺牲,朕难道会害怕劳累吗?’于是,凡是亲自祭祀,皇帝都要亲自视察祭祀用的牲畜。
大将军徐达等人率领军队从霍州到达平阳,右丞薛显从桃花寨带兵前来会合,并且带着投降的将领知院杜旺等十一人到军门拜见。徐达命令指挥王某统领元帅章存道的军队镇守平阳,计划夺取陕西。
乙酉日。在清明节祭祀太庙。皇上敕谕中书省的大臣说:‘中书省是法度的根本,是众多部门所遵奉承受的地方,凡是朝廷的命令、政令教化,都从这里发出。’事情有不正确的,应当直言改正。如果曲意逢迎、盲目顺从,话已经说出口了,追悔怎么来得及呢!《尚书》上说:‘手足具备才算是完整的人,有贤良的臣子才算是圣明的君主。’从今以后,如果我做的事有不当之处,你们要及时来告诉我,寻求最恰当的解决方法,不要随便顺从就了事了。”
丙戌日,撤销各府照磨检校。
庚寅日,皇帝对朝中大臣说:“积累微小的黍米可以变成一寸,积累善行可以成就美德,所以小善可以变成大善,小恶也一定会变成大恶。又说:‘积累善行就像堆积泥土,时间久了而不停止,就可以堆成山;积累恶行就像防范河流决口,(恶行)微小的时候而不堵塞,必定会发展到(恶行)像滔天的洪水一样严重。’你们都是当时的杰出人才,又与我共同治理天下,即使你们有小小的善行,我也一定会记录下来。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不要吝啬,迅速改正。人能改正过错,学习善行,就像镜子除去了污垢,光辉一天比一天增多。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终身受到蒙蔽,罪恶一天天地积累,灾祸就会降临了。难道不应该引以为戒吗?
辛卯日,大将军徐达率领军队从平阳抵达河中,派遣指挥张良建造浮桥,挑选士兵和战马跟随副将军常遇春、冯宗异率先渡过黄河,奔赴陕西。
壬辰日,任命翰林直学士詹同为侍读学士,秦裕伯为待制,袁涣、睢稼为翰林应奉。裕伯,是大名人。他跟随父亲在元大都任职,在国子监学习,考中进士,多次升官,官至福建行省郎中。当时正逢乱世,于是他辞去官职寓居扬州,又为躲避战乱来到松江的上海奉养母亲。当时张士诚占据了姑苏,派人招请他,(他)拒不接受。吴元年的时候,皇上命令中书省发檄文到松江征召他(裕伯),裕伯对使者说:“我裕伯接受元朝的爵位俸禄二十多年,背叛它,这是不忠诚啊。”母亲的丧事还没有结束,就忘记了哀伤而外出,这是不孝顺的行为。不孝顺、不忠诚的人,对他人和国家有什么益处呢?于是他上书给中书省,坚决推辞。洪武元年,行省的大臣又发檄文起用他,秦裕伯称病不出任官职。皇帝于是亲手写信告知他说:‘海边的百姓喜欢争斗,秦裕伯是有智谋的人。’然而您留在这个地方,如果坚决防守而不主动出击,恐怕以后会后悔。秦裕伯拜谢皇帝的书信,然后入朝为官。秦裕伯博学善辩,善于说辞。皇上想要授予他官职,他多次以各种理由推辞,到这时被任命为待制。
皇上与侍臣谈论对待大臣的礼仪,刘基对皇上说:“古时公卿大臣有罪,会端着盛水的盘子,将剑放在上面,去请罪室自裁,不会受到轻视和侮辱,这是保存了对待大臣的礼仪。”当时侍读学士詹同陪坐在一旁,于是拿来《大戴礼记》和贾谊的奏疏进呈给(皇帝),并且说:“古代刑罚不施加于大夫,这是用来激励(他们的)廉耻之心的,从而使君臣之间的恩义都能兼顾。”皇上非常赞同他的话。
合并泌阳县到唐州,合并穰县到邓州。设置涉县,隶属于真定府。将建昌卫改设为守御千户所。
皇上对翰林侍读学士詹同说:‘用仁义平定天下,虽然迟缓但能长治久安;用诈力夺取天下,虽然容易但会迅速灭亡。’从周朝、秦朝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周朝的仁厚,可以作为后世的榜样;秦朝的暴虐,可以作为后世的鉴戒。像汉朝、唐朝、宋朝的政治,也是各有优劣之处,只是应当采用其长处而舍弃其短处。如果一概地说汉、唐、宋,而不在是与非、取与舍上仔细地抉择,那么得到的和失去的就会混杂不清了。
设立骁骑前卫亲军指挥使司。设置莱州卫。
夜里,有一颗像杯子般大小的流星,颜色青中带白,从骑官星处升起向西南方向运行,到浮游的云气中消失了。
甲午日。皇帝告诉群臣说:‘从前元朝不重视名爵,有时因为偏爱,就授予官职,名爵虽然容易得到,但对事情没有实际益处,只是拥有一个虚名罢了。’朕现在任命官员,一定会根据他们的才能,官员所治理的事务,一定要竭尽心力做好。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朝廷的俸禄不可白白浪费。我又曾经回想过去在民间的时候,看到州县的官吏大多不体恤百姓,常常贪图钱财喜好女色,喝酒耽误公事。凡是百姓认为是好事的,君主却对他们的态度冷漠,实际上心里却非常愤怒。所以现在严明法律禁令,只要发现官吏贪污腐败,危害百姓,一定严惩不贷。你们应当体会朕的话。如果能廉洁奉公,就像在平坦的大道上行走,自在舒适;如果贪婪受贿触犯法律,就像在荆棘丛中行走,寸步难行,即使能出来,也会遍体鳞伤。能不引以为戒吗!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