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全域生态链(1/2)
春风吹绿了天下城“平衡监测田”的麦苗,田旁“生态平衡碑”上的“守常态,维平衡”刻字还沾着晨露。可风漠部落的阿沙却盯着“生态平衡账本”里的沙粒湿度数据发呆——按账本记录,沙粒湿度1成,完全符合“常态标准”,可风脉区的沙堆却开始出现细小的风蚀纹路,沙粒被风吹起时,竟带着细碎的岩屑,连远处雾沼的芦苇都被沙粒打得微微倾斜。
“数据没错,就是正常的!”阿沙攥着账本,指节发白,“风蚀是正常现象,和沙粒湿度没关系!”雾沼部落的阿雾也举着露水蒸发记录赶来,账本上“日均5碗”的数字清晰可见,可沼边的沼泥却比往常硬了三成,用木杖戳下去,只能留下浅浅的痕迹,沼生草的根须都暴露在外面,像被硬生生从土里拽出来的:“露水蒸发量符合标准,沼泥板结肯定是其他原因,总不能怪露水吧?”
争吵声中,岩林部落的阿石扛着岩片跌跌撞撞跑来。账本上“苔藓日均呼吸80次、岩片温度微凉”的记录没问题,可岩片边缘却开始出现细小的裂纹,敲开后,里面的矿物质竟结成了小块,像被晒干的盐粒:“数据都对,怎么会裂?肯定是岩脉正常老化,和其他部落没关系!”
河泽部落的阿浪更着急,他手里的账本记录着“微生物日均活动120次、水流每时辰3桶”,可河水里的滤水芦苇却开始发黄,根部缠着细碎的沼泥和沙粒,水流过芦苇时,速度明显慢了下来,麦田的根须都开始发蔫:“每个部落的数据都符合标准,怎么会出问题?难道是麦田自己生病了?”
龙弈跟着阿豆蹲在平衡监测田旁,顺着风蚀沙粒的方向望去——沙粒来自风脉区,带着岩屑飞向雾沼,沼泥被沙粒覆盖后,透气性变差,慢慢板结;板结的沼泥无法给河泽补充湿润,河水里的微生物因湿度不足,活动变慢;微生物减少后,无法及时分解岩脉渗出的矿物质,导致岩片裂纹;岩片裂纹又让更多岩屑混入风漠,形成恶性循环。
“不是数据错了,是我们只守着‘局部数据’,忘了‘全域生态链’是连在一起的。”龙弈的声音让混乱的人群安静下来,“沙粒湿度、露水蒸发、苔藓呼吸、微生物活动,这些不是孤立的数据,是生态链上的‘齿轮’,一个齿轮出问题,整个链条都会卡住——我们的‘数据记录’只看单个齿轮,没看整个链条的转动。”
更糟的是,当天上午,平衡监测田旁的“生态链关联榜”被人涂了泥:成年人们在“跨部落关联”旁画了个叉,写着“各守各的数据就好”,孩子们却在旁边画了个圈,写着“我们能画出链条”——生态平衡体系第一次因“认知割裂与链条崩塌”陷入全域危机。
阿蛊抱着装着蔫苗的陶盆赶来,盆里的麦苗根须缠着沙粒和沼泥,叶片上还沾着岩屑:“巫蛊部落的古籍里记着‘链断则全危,链连则共生’!沙粒带岩屑是风漠的数据没关联岩林,沼泥板结是雾沼的数据没关联河泽,这些都是链条断了的征兆,再守着局部数据,整个天下城的生态都要完!”
阿豆拉着阿雾宝、阿沙宝等孩童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画满箭头的羊皮纸,纸上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连接着各部落的生态数据:“我们发现,风漠的沙粒湿度低1成,雾沼的沼泥板结就会重1成;雾沼的露水蒸发少1碗,河泽的微生物活动就会慢10次;河泽的微生物少10次,岩林的岩片裂纹就会多1条;岩林的裂纹多1条,风漠的沙粒带岩屑就会多1成!这些都是连在一起的!”
阿沙却皱着眉:“账本上只让我们记自己的数据,怎么会想到还要关联其他部落?这样太复杂了,根本记不住!”阿雾也附和:“要是按链条调整,我们的露水蒸发量符合标准,还要帮风漠调整沙粒湿度,这不公平!”
龙弈没让矛盾继续发酵,他让孩子们现场演示“生态链关联”:阿沙宝指着羊皮纸上的红线,“风漠的沙粒湿度低,就往沙堆里加少量沼泥,既能提高湿度,又能减少岩屑混入;”阿雾宝指着蓝线,“雾沼的露水蒸发少,就引河泽的水到沼边,既能增加露水,又能软化沼泥;”阿石宝指着褐线,“岩林的岩片裂纹多,就让河泽的微生物多分解矿物质,既能减少裂纹,又能给微生物补充营养;”阿浪宝指着绿线,“河泽的微生物少,就用风漠的新鲜空气通风,既能增加微生物,又能帮风漠减少风蚀。”
“生态不是‘各守各的’,是‘一起活的’。”龙弈指着羊皮纸,“今天,我们一起画‘全域生态链图谱’,把各部落的关联数据记下来,每个部落不仅要守自己的数据,还要帮关联部落调整,让整个生态链转起来,行不行?”
阿雾看着阿雾宝手里的图谱,露水蒸发与河泽水流的蓝线格外清晰,终于点头:“我愿意学关联,以前总觉得只要我们的露水够了就好,却忘了河泽的水也需要我们帮忙。”阿沙也松了手,沙粒不再带岩屑:“我也学,以后不仅记沙粒湿度,也帮岩林盯着岩片裂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