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模拟训练(2/2)
阿沙宝在训练中,总担心载体被沙暴吹倒,阿沙就教他“护盒姿势”:“将护盒抱在胸前,弯腰低头,用防护衣的帽子挡住风沙,载体就不会受损。”阿沙宝按这个姿势练习,很快就能在模拟沙暴中稳定保护载体。
第二阶段是“穿越险境与载体维护”——信使团队按古使道出发,一路上遭遇多重考验:
第一重考验:风蚀峡谷的沙暴。出发第三天,团队进入风蚀峡谷时,突然遭遇强沙暴,风沙像刀子一样刮在防护衣上;阿沙宝立刻按“护盒姿势”保护载体,阿石宝用岩片路标找到避风的岩缝;阿沙指导大家用随身携带的草木灰与菌丝混合,在岩缝口搭建临时防护层,挡住风沙;沙暴持续了一个时辰,载体在护盒里毫发无损,沙绒菌反而因岩缝的稳定环境,变得更有活力。
第二重考验:干涸沼地的水源危机。穿越峡谷后,团队进入一片干涸的沼地,储水袋里的水只剩一半,载体的沙绒菌开始轻微收缩;阿豆突然想起远古记忆里的“岩粉找水法”——将岩粉撒在地面,岩粉湿润的地方就是地下水源;阿石宝按这个方法,果然在一处岩粉泛潮的地方挖出水源,阿浪宝用储水袋装满水,给载体补充水分后,沙绒菌重新舒展。
第三重考验:共生载体的适配调整。在沼地休息时,阿雾宝发现载体的共生菌丝生长过快,快要覆盖沙绒菌;她立刻按“沙绒菌习性”,用树枝轻轻拨开多余的菌丝,保持1:2的比例;同时发现沙绒菌在沼地的湿润环境中,会释放出“促生长”的微光,这种微光能让周围的枯草发芽——这是之前光网从未传递过的“载体新特性”,阿豆立刻记录在“信使手札”里,准备带回天下城。
经过五天的跋涉,信使团队终于抵达沙海的共生区——沙海植物的根系果然缠着枯萎的菌丝,沙绒菌覆盖的区域干裂严重,远处的储水洼地早已干涸,沙海的金橙光网因缺乏载体,只能在低空微弱闪烁。
第三阶段是“精准传递与新生态连接”——团队在沙海展开精准共生行动:
第一步:载体激活。阿沙宝将共生载体放在沙海的共生区,混合后的沙绒菌与共生菌丝立刻泛出金橙交织的强光,光网瞬间覆盖整个沙海共生区;沙海植物的根系顺着菌丝方向生长,很快与新载体连接,枯萎的菌丝慢慢恢复活力;
第二步:阵法布置。阿石宝按岩片上的口诀,带领沙海的族人用岩粉布置“储水阵”——将岩粉按三角形状撒在储水洼地周围,中间埋下一小块共生载体,阵法激活后,地下水源慢慢渗出,洼地很快积满清水;
第三步:信号记录。阿豆与沙海的族人交流,记录下沙海的精准需求:“沙绒菌需每三天补充一次含共生菌丝的水”“沙海植物需每月用岩粉阵法松土一次”“希望天下城能派信使定期传递新的载体”;同时,沙海的族人提到,在沙海的另一端,有“林原生态”的信使曾来过,也需要岩粉阵法储水,希望天下城能帮忙连接。
第四步:新生态连接。返程途中,团队在古使道的分叉口,遇到了林原生态的信使——带着林原特有的“苔癣菌”,正发愁如何穿越风蚀峡谷;阿沙宝将部分共生载体送给林原信使,教他们制作防护层,约定下次在天下城会面,共同完善跨生态信使网络。
半个月后,信使团队带着沙海的精准需求与林原的连接约定回到天下城——按沙海需求调整后,天下城的麦苗不再泛橙红,重新恢复翠绿;沙海的信号通过新的载体传递,变得清晰精准;林原的苔癣菌在共生菌丝的帮助下,顺利抵达天下城,与岩脉的矿物质形成新的共生关系,岩片的裂纹愈合速度比以往快了一倍。
春末的时候,“信使手札”被刻在记忆访客林旁的木牌上,详细记录了古使道路线、载体维护方法、沙海与林原的需求;全族一起建立了“信使轮换制”——每月派6人组成新的信使团队,带着更新的载体去沙海,同时迎接林原的信使,传递最新的生态信号;记忆访客林旁还立了一块“使道碑”,碑上刻着“使通全域,共生永续”,碑旁种了片“信使林”,每棵树都由信使带回的沙海、林原生态载体培育而成,树叶泛着金、橙、绿交织的微光,像在诉说跨生态连接的喜悦。
除夕夜,天下城的篝火在信使林旁点燃。阿沙宝给孩子们讲穿越沙暴的故事,阿雾宝展示沙海的沙绒菌,阿石宝教大家辨认古使道的路标;沙海与林原的信使也赶来,带着各自的生态载体,与天下城的族人一起唱歌:“使道通,光网连,沙海林原心相连;载体护,信号传,全域共生乐无边……”
龙弈站在篝火旁,看着交织着金、橙、绿的微光,看着不同生态的信使围坐在一起的身影,心里无比坚定:天下城的“天下”,从来不是靠光网的被动连接,而是靠信使们主动踏上的“使道”——当人类愿意成为生态的纽带,带着实体载体穿越险境,带着精准需求连接远方,才能让共生突破距离的局限,真正实现“全域融一,共生无疆”的愿景。
开春的时候,信使林旁的“使道碑”前,每天都有人来整理信使装备、培育新的载体,等待下一次出发——他们都知道,这里不是某一代人的信使地,是所有愿意以脚步丈量生态、以载体传递共生的人的精神圣地,是真正“使道永续,天下共通”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