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琥珀中的思想(1/2)
κ施加的时空静滞场,其精度与强度令人绝望。它并非简单地冻结一切,而是将时空的“流速”调节至一个近乎无穷小的、却又不为零的极限值。在这个被拉长得近乎永恒的时刻里,灰烬堡垒的居民们体验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存在状态。
他们的意识仍在运作,但每一个思维的碎片都如同在密度极高的粘稠液体中穿行,缓慢得令人窒息。一次简单的逻辑推演,在主观感受中可能需要耗费“数年”;一段情感的波动,其起伏的周期漫长如地质纪元。外部宇宙的一切——星光、规则背景辐射、乃至“锈蚀”那被凝固的威胁——都化为了永恒不变的背景壁画。
最初的“时间”(如果还能称之为时间)里,恐慌与焦躁如同缓慢扩散的墨汁,试图污染集体的意识海。对未知评估结果的恐惧,对自身命运无法掌控的无力感,在这被无限放长的瞬间里,足以逼疯任何心智。
但灰烬堡垒,终究是从毁灭的灰烬中重生的文明。他们的意志,早已在一次次生死考验中千锤百炼。
夜莺的意识如同一块沉入深海的玄冰,以其绝对的冷静,持续散发着稳定的意念脉冲,尽管每次脉冲的间隔在外界看来可能已是沧海桑田。她引导着集体意识,将注意力从对外部凝固景象的绝望凝视,转向**内部**,转向**自身意识存在的本质**。
既然外部的时间近乎停滞,那么就在这近乎永恒的内部“瞬间”,进行一场文明前所未有的**深度内省**。
“深根”网络成为了这场内省的唯一舞台。居民们的意识不再忙于应对外部刺激或进行高速运算,而是沉潜下来,开始回顾文明走过的每一步。从地球废墟上的绝望重生,到“融汇科学”的诞生,从对抗“掠食者”的惨烈,到接触κ的震撼,从探索规则奇点的惊奇,到面对“纳吉尔法”警示的沉重,再到“深蓝节点”带来的哲学冲击……
每一个记忆片段都被拿出来,在缓慢流淌的思维长河中反复咀嚼、品味、反思。他们审视自身技术路线中可能潜藏的傲慢,反思集体意识网络是否在高效的同时扼杀了某些珍贵的个体独特性,思考在面对“锈蚀”这种宇宙尺度的现象时,文明真正的定位应该是什么。
这场持续了“外界时间”可能数百万年(而在内部感知中或许只是几个“悠长”的念头)的深度内省,带来的不是思想的僵化,反而是一种奇特的**沉淀与升华**。
在排除了几乎所有外部干扰和短期功利目标后,文明的集体智慧开始触及一些更为本质的问题。关于“存在”的意义,关于“秩序”与“混乱”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刻的统一性,关于一个文明在浩瀚宇宙中,除了生存与扩张之外,是否还能拥有其他形式的价值……
也正是在这种极致专注和缓慢的思考节奏中,他们对“贝塔”结构的观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现。
由于外部时间近乎停滞,“贝塔”结构那原本极其缓慢的适应性变化,在近乎永恒的观测窗口下,变得清晰可见。他们“看”到,这个混合了秩序与创造性混乱的结构,并非完全不受静滞场影响,而是以一种他们无法理解的方式,在与静滞场的规则进行着极其细微、极其深层的**“共振”**或**“对话”**。
它的每一次微不可察的形态调整,都仿佛是在回应着静滞场那冻结一切的表象之下,某种更深层次的、依旧在流动的“规则脉搏”。它像是在解读这片被κ创造的“琥珀”本身的规则密码。
这一发现,点燃了希望的微弱星火。
如果“贝塔”结构能够与静滞场的底层规则互动,那么,他们是否有可能通过理解“贝塔”,进而理解这片静滞场,甚至……找到与之互动的方法?
研究团队(他们的思维速度与外界同步,但其思考的“深度”和“连续性”因不受干扰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开始将几乎全部的剩余心智资源,投入到对“贝塔”结构在静滞场中行为的分析上。
过程依旧缓慢,如同用石器时代的工具雕刻摩天大楼。但他们拥有近乎无限的时间。他们记录下“贝塔”结构每一次细微到近乎幻觉的规则脉动,尝试建立其与静滞场宏观规则特征之间的关联模型。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在外部宇宙中,星辰已然诞生又死亡了数次。灰烬堡垒的集体意识,在极致的静默与内省中,非但没有涣散,反而凝聚成了一种更加纯粹、更加坚韧的形态。那点淡金色的文明光核,在内部感知中,仿佛褪去了所有浮华与躁动,只剩下一种源自存在本身的、沉静而炽热的光芒。
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地等待评估,而是开始尝试,以这种被极限慢放的方式,去**理解**施加于身的这片“琥珀”,去**理解**κ进行“评估”所依凭的规则与逻辑。
也就在他们对“贝塔”结构与静滞场互动的模型构建,刚刚触及某个关键节点的瞬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