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天工开物(2/2)
马三宝一锤定音:“好!就依凌云之言。郭参军,即刻调拨人手物料,全力配合凌云绘制图样、制作模型!所需一应物事,优先供给天工院!”
“下官遵命!”郭衡拱手领命。
“谢王爷!谢马公公!”凌云心中一定,知道计划第一步已经迈出。
接下来的日子,凌云彻底忙碌起来。他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小工棚(兼办公室),郭衡调拨来的几个识字的文吏帮他打下手,记录、核算。图纸绘制是关键。他摒弃了这个时代流行的写意风格立体图,而是采用了标准的现代工程三视图和局部剖视图,并强制要求所有尺寸必须标注清晰数字。
这一做法起初让工匠们极不适应,连郭衡看了都直皱眉头,觉得过于繁琐怪异。但当凌云耐心解释每个视图的作用、尺寸标注的重要性后,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工匠首先反应过来——这法子虽然一开始费事,但按图施工,尺寸明确,零件能否通用、组装能否严丝合缝,一目了然!大大减少了以往全凭老师傅心传口授导致的偏差和扯皮!
standardization(标准化)的种子,悄然埋下。
绘制核心的凸轮轴和重锤连接机构时,凌云遇到了难题。复杂的几何关系和受力计算,没有电脑辅助,仅靠心算和简陋的算筹极易出错。他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反复验算,确保每一个尺寸和角度都准确无误。
期间,姚广孝悄无声息地来过一次,拿起几张图纸默默看了半晌,especially对那标注精确到分的角度和寸厘的尺寸多看了几眼,眼中闪过一丝莫测的光芒,并未多言,放下图纸便离去。
图纸终于完成后,模型制作阶段开始。凌云亲自挑选了以赵老蔫为首的几位手艺最精湛的木匠和铁匠组成核心小组。他没有一味下达指令,而是不断启发引导:“此处榫卯为何要如此设计?”“这个铁销承受主要拉力,该如何锻打才能既坚韧又不脆?”“水轮叶片的角度,如何能最大利用水流?”
工匠们的实践经验在他的理论指导下被充分调动起来,往往能提出更符合当下工艺水平的实现方法。一种新型的、教学相长的合作模式在天工院的小工棚里悄然形成。
模型比例缩小了很多,但结构一丝不苟。当小巧的水轮在人工引来的水流冲击下开始转动,通过木制齿轮和轴杆带动那根带着凸起的模型凸轮轴旋转,一次次精准地抬起然后释放那小号的重锤,发出沉闷而有规律的“哐、哐”声时,所有参与制作的工匠都发出了难以置信的惊呼!
成功了!原理完全正确!
模型运行得无比顺畅,力量感十足!
消息立刻报到了马三宝和郭衡那里。两人亲眼目睹了模型的工作状态后,最后一丝疑虑也彻底打消。
“妙!绝妙!”郭衡抚摸着那精巧的模型,连声赞叹,看凌云的眼神彻底变了,从之前的谨慎怀疑变成了真正的钦佩,“凌先生大才!此物若成,实乃军中福音!”
马三宝更是果断:“即刻拨付双倍物料人手,依凌云图纸,建造真机!要快!”
天工院的气氛瞬间变得火热朝天。有了成功的模型打底,所有人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最好的木材被运来,最好的铁料被用于打造关键部件。凌云拖着未痊愈的腿,穿梭在工地上,指导关键节点的施工,解决遇到的技术问题。
他特别强调了基础的牢固,要求水锤基座必须深挖夯实,用石灰糯米浆浇灌,以确保运行稳定。对水轮的安装、轴杆的校准、重锤的平衡,都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
工匠们虽然觉得这位“凌先生”要求太多太细,近乎苛刻,但有了模型成功的先例,无人敢怠慢,都一丝不苟地执行。
半个月后,一座庞然大物在天工院河畔拔地而起。巨大的水轮隆隆转动,通过粗壮的轴杆和复杂的联动机构,带动着一个重达数百斤的铁锤,一下一下地抬起、落下,发出震撼人心的巨大轰鸣声!
“哐!!!”“哐!!!”“哐!!!”
每一次锤击,都地动山摇,仿佛巨人的心跳,宣示着纯粹力量的美学。
李头儿激动地夹起一块烧红的铁胚放入锤下。“哐!!!”火星四溅,铁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形、延展。“哐!!!”再一锤,杂质被挤出,结构变得更加紧密。“哐!!!”第三锤,已然初具刀形!
效率何止提升了十倍!而且力道均匀,不知疲倦!
整个天工院,乃至附近军营的士兵都被这巨大的动静吸引而来,目瞪口呆地看着这宛如神迹的场面。
马三宝和郭衡站在一旁,脸上充满了震撼和喜悦。
凌云拄着棍子,站在轰鸣的巨锤旁,飞溅的火星映亮了他平静的脸庞。
第一块基石,已经打下。
工业的巨轮,终于在这一声声响彻燕军营地的锻锤声中,缓缓地、不可逆转地,开始转动了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