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14章 星火钢

第14章 星火钢(1/2)

目录

“星火钢”的诞生,如同在漫长寒夜中划亮的第一根火柴,光芒虽微,却瞬间照亮了天工院压抑已久的前路,也点燃了所有人眼中近乎熄灭的火焰。

那小块闪烁着银灰色异彩的钢片,在凌云和核心工匠手中反复传递。测试还在继续。用它打造的刀尖,可以轻易划开普通铁甲;用它制作的钻头,钻孔效率倍增且寿命延长;甚至尝试制作的小型轴承珠,经过手工艰难打磨后,其耐磨性也远超以往任何材料。

性能的提升是跨越式的,但其炼制过程却极其依赖那名年轻铁匠学徒——如今被众人戏称为“火候李”的李小柱——所描述的那种近乎玄学的“手感”:特定的木炭、测温锥软化的瞬间、猛火急烧、预热的铁板夹锻、快速的豆油淬火……任何一个环节的细微偏差,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得到一块废铁。

“必须将‘手感’变为‘规程’!”凌云斩钉截铁。他深知,无法稳定复制的技术,毫无意义。

格物堂的所有资源,立刻转向了对“星火钢”炼制工艺的标准化攻关。

记录!量化!分析!李小柱被尊为“大师傅”,但他每一次操作,都被无数双眼睛盯着,被无数支笔记录着。加入的木炭种类、重量、摆放方式;炉温升高的速度,通过多个测温锥的弯曲程度进行交叉验证;铁板预热的温度,通过滴水和观察水珠蒸发的状态来估算;淬火豆油的温度和纯净度,甚至淬入时搅动的频率和方向……所有的细节,都被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

失败,失败,依旧是大量的失败。十次尝试,往往只有一两次能成功,甚至连续数十次一无所获。废弃的钢块在角落里堆成了小山。

质疑声再次悄然泛起。周铎那边的人更是冷嘲热讽,称天工院是在“瞎折腾”、“浪费宝贵军资”。

但凌云和核心团队顶住了压力。他们相信那成功的一两次绝非偶然。格物堂的灯火下,学徒们埋首于海量的数据记录,试图从混乱中找出规律。那两个文人学徒的算学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开始尝试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分析成功案例中各参数的分布范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上千次的试验和记录,模糊的轮廓开始逐渐清晰。

他们发现,成功似乎与炉内“还原气氛”的强弱有关(他们还不懂这个术语,但记录显示特定木炭产生的火焰颜色和烟量与之相关)。他们发现,铁板预热必须达到“水滴成珠,快速滚动”的状态(约150-200c)。他们发现,豆油淬火时,油温需保持“微烫手”(约60-70c),且需要“剧烈搅动”。

一个个模糊的“感觉”,被逐渐转化为相对明确的“操作区间”和“判断标准”。虽然依旧粗糙,但成功率开始缓慢而坚定地提升,从十之一二,到十之三四……

与此同时,凌云指导另一组人手,开始设计建造一座专门用于炼制“星火钢”的小型化、标准化炉窑。它拥有更精确的进风控制(借鉴水力鼓风技术)、更完善的保温层、以及放置多个测温锥的观测孔。目的就是将环境变量的影响降到最低。

就在这艰苦卓绝的摸索中,前线战事的消息传来:燕军一部轻敌冒进,于滹沱河畔遭遇朝廷大军埋伏,虽奋力突围,但损失惨重,尤其箭矢消耗极大,随军匠户修补不及,许多伤员因缺乏箭簇无法有效还击而殒命。军中急需补充大量箭簇,且要求箭簇必须锋利坚韧,能破重甲。

军令如火,直接送到了天工院。

然而,此时的天工院,优质铁料早已被周铎的人卡断,仅凭那些劣质铁料,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打造出符合要求的箭簇。

王府长史司的值房内,周铎看着手中的军令,嘴角泛起一丝冷笑。机会来了。他立刻具文,言辞恳切又暗藏机锋,大意是:天工院耗费巨万,专务奇巧,致使常规军械制造荒废,如今前线急缺箭簇,凌某人身负王命,却无米下锅,恐误战机,臣恳请王爷明察,暂缓不急之务,全力保障军需云云。

这是一招彻头彻尾的阳谋。将天工院架在火上烤。造不出箭簇,就是玩忽职守,坐实了“奇巧误国”的罪名;若要造,就必须向他低头,求取优质铁料,如此一来,天工院之前所有的坚持和独立性都将荡然无存。

消息传到天工院,郭衡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可奈何。李小柱等工匠更是义愤填膺,却深感无力。

凌云却异常平静。他仔细看完了军令和要求,沉默片刻,忽然问道:“我们还有多少那种劣质铁料?就是含杂质很多、很脆的那种。”

郭衡一愣:“还……还有不少,但那根本……”

“够了。”凌云打断他,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传令,停止所有星火钢试验。所有人力,立刻转向,用现有劣质铁料,全力生产箭簇!”

“什么?!”众人大惊失色,以为自己听错了。用那种垃圾铁料打造破甲箭簇?这怎么可能?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凌先生!万万不可!此等劣铁,一锻即裂,根本无法……”郭衡急道。

“按我说的做。”凌云语气不容置疑,“我自有办法。李小柱,你带人,按我给你的新规程操作淬火环节。”

他拿出了一份刚刚草拟完毕的、基于之前大量“失败”数据总结出的一种特殊热处理工艺——其目的并非提升性能,而是针对高磷高硫的劣质铁,通过极端快速的加热和特殊的淬火介质(这次是盐水),诱导其产生一种极其坚硬但也极其脆弱的组织结构(类似白口铁)。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方法,得到的材料几乎无法进行任何后续加工,且韧性极差,但它的硬度和锋利度,在短时间内会达到一个变态的程度!

这是一种专门用于消耗品的、一次性的“致命脆刃”!

工艺要求极其苛刻,稍有不慎,铁料在淬火过程中就会直接碎裂。但此刻,之前上千次失败积累的经验和数据,反而成了实施这种极端工艺的基础!

天工院再次开足马力,但这次不再是追求性能,而是追求速度和这种特定的“脆性”。炉火日夜不息,淬盐水的刺啦声和偶尔传来的铁料碎裂声不绝于耳。

周铎很快得知了天工院的动向,先是一愣,随即嗤之以鼻。用劣铁打造箭簇?还想蒙混过关?真是自取灭亡!他乐见其成,甚至暗中吩咐下去,不必再卡任何物料,尽管让天工院去“折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