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立足之战(1/2)
朝会的余波在南京官场久久回荡。凌云那身刺眼的麒麟服和他在朝堂上不卑不亢的表现,成了许多官员茶余饭后的谈资。有赞赏其胆识的,有鄙薄其出身“匠籍”的,更有如徐理一般,将其视为必须拔除的“毒瘤”的。
工部衙门内,气氛微妙。凌云虽位列右侍郎,拥有独立的公廨,但下属官吏们态度恭敬却疏离,递上来的文书多是些无关痛痒的日常汇报,核心事务则被徐理及其亲信牢牢把持。凌云心知肚明,这是徐理给他的“软钉子”。
“大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郭衡面露忧色,“我等在此,如同被圈禁,空有抱负,却无施展之地。工部旧吏阳奉阴违,资源调拨更是寸步难行。”
李小柱更是气得在值房内来回踱步:“那徐老头,表面上客客气气,背地里肯定使绊子!咱们想调用几个熟悉南京地理水文的老匠人都被推三阻四!”
凌云端坐案后,神色平静。他面前摊开的不是工部文书,而是一张他自己绘制的京杭大运河简图,尤其重点标注了南京附近的龙江关、镇江闸等关键节点。
“稍安勿躁。”凌云手指敲了敲地图,“徐尚书欲以‘规矩’困我,我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不提蒸汽,不论铁路,只谈……‘改良’。”
他目光锐利地看向郭衡和李小柱:“你们即刻带人,乔装打扮,实地勘察龙江关至镇江段漕运实情。我要知道闸口每日通行船只数量、等待时间、装卸效率、损耗几何,越详细越好!”
接下来的半个月,凌云本人也数次以“熟悉部务”为名,亲临漕运码头。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古老的石闸依靠数十名役夫奋力推动绞盘,开启一次便需近半个时辰,漕船拥堵如长龙,船夫怨声载道;码头装卸全凭人力肩扛背驮,踩着湿滑跳板,不时有人失足落水,粮包坠江,损耗惊人。
凌云沉默不语,但他的内心却在激烈地思考着。他深知,仅仅改良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他还需要揭开旧体系中那些低效浪费的问题,就像戳破一个化脓的伤口一样,让人们看到其中的弊病。
回到值房后,凌云决定闭门谢客,全身心地投入到撰写奏疏的工作中。他的平板电脑电量已经不足30%,所以他使用得非常谨慎,生怕突然没电导致数据丢失。
凌云凭借着自己的记忆,以及平板电脑中残存的一些工程案例,结合实地勘察得到的数据,开始精心构思这份《陈漕运积弊并呈改良方略疏》。
在奏疏中,凌云巧妙地避开了一些可能引起争议的敏感词汇,如“蒸汽机”和“起重机”等。相反,他通篇使用了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概念,如“水力驱动”、“滑轮组”和“齿轮变速”等,并配以清晰直观的图解,以便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想法和建议。
奏疏的核心在于:
1.闸口革新:设计水力\/畜力闸门启闭系统,利用水流或畜力驱动经过精密计算的齿轮组,替代纯人力绞盘,将闸门启闭时间缩短四分之三。
2.码头增效:在关键泊位安装固定式旋转吊臂配合复合滑轮组,只需三五人操作,即可轻松吊装数百斤粮包,大幅减少人力、降低损耗与事故。
3.流程优化:引入简单的信号旗语和泊位分区管理,改善船只调度,减少拥堵等待。
奏疏通过通政司正常呈递的同时,一份更加详实、附带彩色效果图和模型照片(由平板电脑打印,对外宣称是“西洋秘法所制精确画片”)的副本,通过马三宝的秘密渠道,直接摆上了朱棣的御案。
果不其然,奏疏在朝会上再次引发了轩然大波。
徐理第一个出列反对,他甚至没有看奏疏细节,便沉声道:“陛下!漕运规制,乃国之根本,历经隋、唐、宋、元乃至洪武朝,不断修缮,已成定制!凌侍郎甫一上任,便欲更张,此非慎重之道!且其所谓‘水力驱动’、‘滑轮吊臂’,闻所未闻,若强行施用,导致闸坝崩毁、漕船倾覆,贻误天庾正供,其罪谁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