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66章 金铃初啼

第66章 金铃初啼(1/2)

目录

百丈距离的成功,虽然令人振奋,但也仅仅只是一个概念验证而已。要想将电报真正投入实际应用,还需要架设长达数里、数十里甚至更远的线路。

经过深思熟虑,凌云最终选定了第一个实战目标:在南京城内,架设一条从天工院南京分院(位于城西)到皇城西安门内一处由东厂控制的偏僻值房(大约五里)的实验线路。

然而,这短短五里路,却宛如一道难以跨越的天堑。

首先面临的就是材料瓶颈。纯铜导线的成本过高,而且太过显眼,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关注。因此,李小柱团队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改进“铁芯镀铜”导线的工艺上,试图在导电性和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与此同时,绝缘陶瓷子的需求量也突然暴增。原有的小窑炉已经无法满足如此大量的生产需求,必须建立专门的工坊来进行批量生产。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质量控制。如何确保每一个陶瓷子都能达到标准,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架设施工面临着重重困难。要在南京城这样一个人口密集、建筑林立的地方,不引人注意地架设电线,实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直接埋设电线似乎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地下的潮湿和腐蚀问题却难以解决,而且日后的维修也会异常困难。

架空电线则需要大量的电线杆和绝缘子,这样一来,目标过于明显,很容易被发现。

“大人,这电线杆立起来,满城的人都看得见啊!到时候我们该怎么解释呢?”李小柱一边挠着头,一边面露难色地说道。

凌云沉默了一会儿,思考着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过了片刻,他终于开口道:“我们不能全部采用架空的方式。对于一些关键地段,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现有的建筑来铺设电线。比如,可以沿着城墙的雉堞、官署的围墙顶部进行铺设,这样既能保证电线的安全,又不容易被人察觉。而在一些较为隐蔽的地方,则可以适当辅以埋设的方式。”

接着,凌云继续说道:“当需要跨越街道和河道时,我们要尽量选择在夜间进行施工。并且,可以将电线伪装成悬挂灯笼的绳索,或者是加固建筑的铁链,这样就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了。”

于是,一场“隐形”的工程在南京城悄然展开。这是一项需要高度保密性的任务,东厂的番子们如同幽灵一般,在城市的阴影中穿梭。他们化身为“工头”和“力工”,趁着夜深人静,沿着预定的路线,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每一个步骤。

这些番子们手中的工具是绝缘子,它们被用来固定那不起眼的、略带黄铜色的铁线。铁线如同一条隐藏在黑暗中的脉络,悄然延伸。每一个绝缘子都被仔细地安装在预定的位置,确保铁线能够稳固地悬挂在空中。

当遇到需要跨越的地方时,番子们会迅速架设起涂成与背景相近颜色的简易木杆。这些木杆巧妙地融入周围的环境,使得整个工程在白天几乎难以被察觉。然而,在夜晚,它们却成为了工程的关键支撑点,确保铁线能够顺利地跨越各种障碍。

整个过程就像是一场秘密的军事行动,紧张而缓慢。番子们的动作轻柔而精准,生怕发出一丝声响引起他人的注意。他们的呼吸都变得异常轻缓,仿佛整个城市都在沉睡,只有他们在默默地完成这项重要的任务。

尽管行动极其隐秘,但如此规模的物料调动和夜间施工,终究难以完全瞒过所有人的眼睛。很快,南京城中开始流传起奇怪的传闻。

“听说了吗?夜里总有些鬼鬼祟祟的人,在房檐屋角拉铁线!”街头巷尾,人们窃窃私语,对这些神秘的身影充满了好奇和猜测。

“是不是要布什么阵法?听说那位凌侍郎,不光会造机器,还懂些……那个。”有人压低声音,似乎对凌侍郎的能力有所忌惮。

这些传闻在城市中迅速传播,引发了人们的各种想象和猜测。然而,对于东厂的番子们来说,他们只能继续默默地完成任务,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

“我看像是朝廷在弄什么新的防盗机关?”

更有甚者,一些被电线杆或沿线施工影响了利益的住户、商户,开始向官府投诉,虽然被钱知府等人以“工部修缮”为由压了下去,但怨气却在积累。

这些风声,自然也传到了徐理等人的耳中。他们虽然不清楚凌云具体在做什么,但本能地感到这绝非普通的“工部修缮”。

“故弄玄虚,必有蹊跷!”徐理对心腹道,“加紧打探,看看凌云到底在搞什么名堂!所需银钱,不必吝啬!”

就在城内线路铺设到一半时,沈敬仁再次不请自来。这一次,他带来的不是合作提议,而是一份“贺礼”——整整十担品质极佳、几乎无杂质的紫铜锭!以及几位自称对“远距离信号衰减”颇有研究的“南洋巧匠”。

“听闻凌侍郎近来忙于‘布线’,想必急需此物。”沈敬仁笑容可掬,“这几位匠人,于‘电’之一道,亦有些祖传心得,或可助侍郎一臂之力,解决信号传不远之困。”

凌云心中剧震。对方不仅知道他在架设线路,甚至连他目前遇到的最大技术难题——长距离传输信号衰减——都了如指掌!这说明“四海商会”对天工院的渗透,远比想象中更深,或者,他们本身在电磁领域,就有不俗的积累!

他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面色平静地收下了铜锭:“沈先生消息灵通,雪中送炭,凌某感激不尽。至于这几位匠人……”他看了一眼那几位眼神精明、不似普通工匠的“南洋巧匠”,“天工院自有规制,外人不便参与核心项目。他们的好意心领了,若真有心得,可着书立说,凌某愿拜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