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铁鲸入海(1/2)
龙江船厂成为了帝国最繁忙、最受瞩目的地方。皇帝的全力支持和演武的余威,使得资源如同江水般涌入。优质的南洋硬木、新出炉的反射炉钢锭、经过反复测试的改进型蒸汽机部件,被源源不断地运抵船台。
那艘被命名为“扬威一号”的试验舰,骨架之上开始覆盖肌肉与皮肤。采用混合结构的船体日益丰满,关键的水线部位开始铆接第一批经过锤炼的熟铁装甲板(虽然韧性仍未完全达标,但已是当前最好)。工匠们如同绣花般,将复杂的蒸汽管道、传动轴系、以及为舰炮预留的基座安装进船舱。
工地上实行了最严格的标准化作业和流程管理。每一块板材、每一颗铆钉都必须符合《格物标准》,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人检验签字。来自不同工坊的部件,在这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精准对接。郭衡整日捧着图纸和清单,协调着数以千计的零件和数百名工匠的工作,确保进度无误。
李小柱则带着他最得力的助手,泡在闷热嘈杂的机舱里,亲自监督两台大型船用蒸汽机的吊装与调试。每一个接口、每一处密封,他都反复检查,深知在茫茫大海上,动力就是生命线。
然而,技术的整合远比预想艰难。
首先是重量分配问题。沉重的蒸汽机、锅炉、煤炭、装甲以及计划装备的十门新式后装线膛炮,使得“扬威一号”的设计排水量远超初期预估。工程师们不得不连夜重新计算浮心、重心,调整内部布局,甚至削减部分非关键部位的装甲厚度,以确保舰船的稳定性和航行性能。
“大人,照这样算下来,我们可能只能装备八门主炮了,而且航速会比设计值低半节。”郭衡忧心忡忡地汇报。
“确保结构安全和航行稳定是第一位的。”凌云果断决策,“火力可以稍逊,但绝不能未战先沉!”
其次是系统兼容性。蒸汽机的震动对精密的舰炮瞄准机构产生了干扰;装甲板的安装影响了部分船体线型,略微增加了航行阻力;庞大的烟囱和明轮布局与桅杆、帆索系统产生了冲突,需要重新设计……这些问题琐碎却致命,需要各个技术小组反复沟通、修改设计、现场调整。天工院内部,机械、船体、武器、动力各组之间的会议常常开到深夜,争吵与妥协并存。
就在“扬威一号”即将下水的前夕,沿海的局势愈发紧张。
“四海商会”似乎察觉到了龙江船厂的动向,其海上活动变得更加频繁和大胆。他们不再仅仅拦截商船,甚至开始靠近大明沿海的卫所和烽堠进行挑衅性的侦察。有几次,其装备了大量火炮的“海蛟级”战舰,甚至与大明传统水师的巡逻船发生了短暂的对峙,虽未开火,但火药味十足。
更令人不安的是,东厂破获了一起试图潜入龙江船厂的谍案。抓获的细作经过审讯(过程极其残酷),承认受“四海商会”重金收买,目标是窃取“扬威一号”的最终设计图和蒸汽机核心参数。虽然核心机密未被窃取,但这表明,对方对大明新式战舰的忌惮和窥探,已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他们怕了。”马三宝阴恻恻地对凌云说,“怕咱们这‘铁鲸’真的入了海。凌先生,下水之日,恐不会太平。”
在无数人的期盼与担忧中,“扬威一号”定下了下水吉日。朱棣决定亲临龙江船厂,为这艘寄托了帝国海疆希望的巨舰行“掷瓶礼”。典礼的规格之高,安保之严,前所未有。
下水前夜,凌云亲自进行了最后一次全舰巡查。他抚摸着冰冷粗糙的装甲板,聆听着锅炉预热的微弱嘶鸣,检查着每一门用油布包裹、静静伫立在炮位上的新式舰炮。这艘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战舰,如同一个即将踏上战场的巨人,沉默中蕴含着力量。
“都准备好了吗?”他问身后的李小柱和郭衡。
“动力系统,调试完毕!”
“船体结构,检验合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