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潮涌东南(1/2)
“扬威一号”在万众欢呼中缓缓驶回龙江船厂专用码头,船身上那几处清晰的弹痕,非但不是耻辱,反而成了荣耀的勋章。朱棣亲自登舰视察,抚摸着冰冷的装甲和尚带硝烟味的炮管,龙心大悦,对凌云及舰上官兵褒奖有加。
天工院和“定海”计划的威望如日中天。之前所有质疑、反对的声音,至少在明面上,已销声匿迹。资金、资源、人才的流入达到了空前规模。朱棣甚至下旨,在龙江船厂旁单独划拨土地,成立“皇家海军造船总局”,由凌云兼任首任督造,统筹未来所有新式战舰的建造。
然而,凌云保持着异常的清醒。凯旋仪式结束后,他立刻组织核心团队,关起门来对“扬威一号”的首次实战进行复盘分析。
“胜利值得欣喜,但问题不容忽视。”凌云指着清单,“第一,机动性,尤其是低速转向和加速能力,远逊于敌舰。在开阔海域,这会让我们非常被动。”
“第二,主炮射速。后装流程还是太复杂,闭锁机构需要简化,装填手训练必须加强。”
“第三,装甲。”他重点敲了敲那块有裂纹的装甲板,“韧性不足!反射炉的工艺必须立刻优化!我们需要更坚韧的钢,而不是脆硬的铁!”
“第四,蒸汽机在高压高速运行下,部分连接件出现松动,可靠性需进一步提升。”
一份详尽的《“扬威一号”首战技术总结与改进方略》被迅速整理出来,成为了下一步技术攻关的指南。
“四海商会”在长江口的受挫,显然出乎他们自己的意料。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在大明近海的挑衅行为明显减少,其舰船行踪变得更加飘忽不定。
然而,来自东南沿海各卫所和市舶司的报告却显示,另一种形式的威胁正在加剧。
海上走私活动陡然猖獗!大量的生丝、瓷器、茶叶,甚至是被严格管控的硫磺、硝石,通过无数隐秘的渠道,被运往海外。这些走私船队组织严密,航速快,且往往有疑似“四海商会”的武装船只在外海接应、护航。他们不再与官军正面冲突,而是利用其情报和机动优势,大打游击,严重侵蚀了大明的海关税收和经济秩序。
同时,倭寇侵扰的频率和规模也有所上升。这些倭寇的装备似乎比以前精良了不少,战术也更加狡猾,背后隐隐有“四海商会”提供情报和物资支持的影子。
“他们改变了策略。”马三宝向东厂和锦衣卫分析了最新情报后,对凌云和朱棣汇报,“正面较量占不到便宜,便转而利用其海上优势,行釜底抽薪之计。以走私乱我经济,以倭寇疲我边防。此乃钝刀子割肉,更为阴险毒辣!”
面对海上局势的新变化,朝堂之上关于如何运用“扬威一号”及未来舰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泾渭分明的“鹰派”与“鸽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