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怒海争锋(2/2)
“轰!”虽然不是特别剧烈的爆炸,但威力集中于一点,瞬间在广船水线附近撕开了一个巨大的窟窿!海水疯狂涌入,广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倾斜!
这还没完!“幽灵船”一击得手,毫不停留,迅速转向,冒着明军零星的火力,又向另一艘广船冲去!其机动性之灵活,转向半径之小,令人瞠目结舌!
“阻止它!瞄准那鬼东西开火!”靖海伯在“镇远一号”上目眦欲裂,嘶声下令。
“镇远一号”的所有火力试图锁定这高速移动的小目标,但它的速度太快,轨迹太诡异,炮弹纷纷落空。而那艘被第二次攻击的广船,也未能幸免,同样被命中水线,遭受重创。
趁着明军舰队被“幽灵船”搅得天翻地覆之际,“四海商会”-葡萄牙联军发起了反击。炮弹如雨点般落下,受伤的明军广船相继沉没,“镇远一号”也被多发炮弹击中,幸亏其关键部位有初步的装甲防护,才未受致命伤。
眼见事不可为,靖海伯含恨下令撤退。“镇远一号”凭借其速度优势,掩护着部分幸存船员,脱离了战场。而那艘“幽灵船”在完成突袭后,也如同来时一样,迅速下潜(观察员报告它似乎是沉入水中),消失不见。
此战,大明舰队损失两艘改装广船,伤亡数百人,虽击伤敌舰数艘,但夺取香料群岛的行动宣告失败。更重要的是,那艘“幽灵船”展现出的高速、隐蔽、及那种可怕的“鱼叉”式武器,给所有幸存者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败绩传回,朝野震动。朱棣震怒,但也知此战非战之罪,实乃对手拥有前所未见之利器。
凌云在详细研究了前线送回的、关于“幽灵船”的观测报告和那“鱼叉”武器的残骸(侥幸回收了一小部分)后,得出了初步结论:
1.动力系统:极可能是某种早期的人力或小型蒸汽机驱动的螺旋桨系统,使其拥有短时间爆发的高速度。
2.武器系统:那“鱼叉”是一种原始的、利用压缩空气或火药发射的鱼雷或爆破筒。其设计思路是在近距离发射,利用爆炸破坏敌舰水线以下部位,一击必杀。
3.战术定位:这是一种用于偷袭、破交、猎杀高价值目标的非对称武器,并非用于舰队决战。
“我们面对的,是海上游击战的专家。”凌云对朱棣和军事将领们分析,“他们自知在正面舰队实力上逐渐落后,故而发展出这种代价小、威胁大的偷袭利器。我们必须尽快发展出有效的反制手段,否则,未来的海疆将永无宁日!”
怒海争锋,大明虽然首次见识了“镇远”级的威力,却也付出了血的代价,领教了未知技术的恐怖。一场围绕反潜、反小型高速舰艇的新一轮技术竞赛,迫在眉睫。帝国的海洋之梦,在鲜血与火焰的洗礼中,变得更加现实,也更加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