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120章 电照风行

第120章 电照风行(1/2)

目录

陈默那份关于“伏打池”与“莱顿瓶”成功的紧急报告,如同一道无声的惊雷,在凌云的心海中炸开。狂喜仅仅持续了一瞬,便被更深的审慎与紧迫感所取代。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缕微弱的电光意味着什么——它不仅是开启新时代的钥匙,更是一把会引来无数觊觎目光、甚至可能引火烧身的双刃剑。

“消息严格封锁!所有参与人员,包括玄玑道长与静尘法师,皆需立下血誓死契!相关实验数据,列为‘天字第一号’机密,由你亲自保管,不得录入任何常规档案!”凌云对前来汇报的陈默下达了最严厉的封口令,眼神锐利如鹰,“记住,在它真正能化为护国利器之前,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陈默凛然领命,他明白这其中的分量。

与此同时,凌云加强了对内外隐患的监控与清除。“伏波”行动的暗网收得更紧。针对葡萄牙人的情报搜集被提到了最高优先级,马三宝的东厂番子几乎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澳门(此时葡萄牙人已窃据)、马六甲等葡萄牙人活跃的据点,严密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对特殊矿产和奇异树脂的收购渠道。几起疑似葡萄牙人间谍试图混入吕宋基地外围工坊的事件被迅速、无声地处理掉。

而对苍梧大陆的监视也从未放松。更多的侦察气球被制造出来,配合经过伪装的快船,持续不断地监测着大陆沿海的能量异常点。尽管“圣主”组织似乎加强了对海岸线的封锁和反侦察,但零星的观测依旧表明,大陆深处的某些工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夜间的奇异光柱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压力,如同不断上涨的潮水,从四面八方涌来。

正是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南工院”在封闭和绝密的状态下,开始了对电能的初步应用探索。实验室的条件极其简陋,所谓的“伏打池”不过是浸泡在稀硫酸中的锌片和铜片组合,产生的电流微弱得可怜;“莱顿瓶”则是包裹着锡箔的玻璃瓶,储存的电荷一次释放,也仅能产生短暂的电火花。

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力量,却点燃了研究者们无穷的想象力。

陈默根据凌云偶尔提及的“电磁感应”、“电动机”等概念(凌云谨慎地只透露了方向性的名词,而非具体原理),带领团队开始了最基础的摸索。他们用漆包线缠绕铁芯,制作最原始的电磁铁;尝试用电流驱动小小的指针偏转(检流计的雏形);甚至异想天开地,将一枚小磁铁放入通电线圈中,观察其微弱的转动……

失败是常态。线圈短路、电池迅速耗尽、绝缘被击穿、微弱的力矩无法克服摩擦……问题层出不穷。许多工匠和学者甚至开始怀疑,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除了点亮那盏耗费巨大资源才制成的、光芒还不如油灯明亮的“电灯”外,究竟还有什么实际用处?

质疑声甚至在“南工院”内部也开始悄然出现。

就在这时,玄玑子与静尘的作用再次凸显。玄玑子并非直接参与电路设计,但他对“气机流转”的敏锐感知,却能帮助研究者们更好地理解能量在导体中“流动”的顺畅与否,甚至偶尔能提前“预感”到某些线路即将发生短路或过载。静尘则以其强大的定力,安抚着研究者们因屡次失败而产生的焦躁情绪,引导他们在无数次的枯燥重复中保持耐心与专注。

科学与玄学,在这追求“电”之奥秘的艰难道路上,再次形成了奇特的互补。

转机,在一个深夜悄然降临。

陈默和几名核心成员正在尝试改进电磁铁的磁力。他们更换了更粗的导线,增加了缠绕匝数,使用纯度更高的软铁作为铁芯。当一切准备就绪,陈默深吸一口气,将连接线小心翼翼地搭在了由数十个“伏打池”串联组成的、功率前所未有的电池组上。

“接通!”

随着开关闭合,一股比以往强烈得多的电流瞬间涌入线圈!强大的磁场瞬间生成,那块沉重的软铁铁芯竟然发出了“嗡”的一声低鸣,将旁边放置的一把铁钳牢牢吸住!磁力之强,需要两人用力才能掰开!

“成功了!这个磁力……远超永磁铁!”一名年轻工匠激动地喊道。

然而,陈默的目光却死死盯住了电池组。在强大电流的输出下,连接点处冒出了细微的电火花,并伴随着刺鼻的气味,电池液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浑浊——电池组正在飞速损耗,无法长时间维持这种输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