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暗涌与基石(1/2)
凌云疑似牺牲所带来的巨大真空,并非仅仅体现在吕宋基地的领导权之争上。如同潮水退去后裸露出的礁石,一些原本被其强大威望和卓越能力所掩盖的矛盾与暗涌,也开始悄然浮现。
首当其冲的,便是来自大明朝廷内部更深层次的猜忌与试探。
朱棣虽然迫于形势,追封了凌云,认可了李参将的代理之职,并明面上支持吕宋的技术研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放心。一个失去了凌云这等核心灵魂人物,却依旧掌握着远超时代武力和技术的“南洋体系”,在皇帝和部分朝臣眼中,其危险性并未减少,甚至可能因失去约束而变得更加不可预测。
数道来自京城、措辞微妙的中旨,被快马送至正在天津卫负责“龙威”号后续事宜及协调物资转运的韩雍手中。旨意中,朱棣一方面再次“勉励”韩雍尽好观风之责,另一方面,则隐晦地询问吕宋基地内部的人心动向、李参将的统御能力、以及那“多相水晶核心”的研究,是否有可能“另择稳妥之地,如京畿,集中英才共研之?”
这几乎是在暗示,希望将核心技术的研发转移到朝廷能直接控制的范围之内。
韩雍接到旨意,眉头紧锁。他亲眼见证了深渊之门的恐怖,也目睹了凌云与“龙威”号的决死壮举。他深知,吕宋的技术与力量,是大明应对未来可能再次出现的“圣主”级别威胁的基石。此刻若强行插手,甚至试图“摘桃子”,不仅可能引发吕宋的剧烈反弹,更可能断送掉这来之不易的优势。
他斟酌再三,回奏了一份极为谨慎的密折。在折子中,他客观描述了吕宋基地目前“哀兵之势,上下用命”,李参将“虽性情刚猛,然威望素着,暂可维系”,并重点强调了“多相水晶核心”研究之艰深晦涩,“非熟知格物精要、沉浸此道多年者不能窥其门径,强移他处,恐适得其反,徒耗钱粮”。他建议皇帝“宜静观其变,以羁縻笼络为主,待其技术有成,再图良策”。
韩雍的奏折,如同一盆冷水,暂时浇熄了朱棣心中那点急于掌控的念头。皇帝不得不承认,韩雍所言确是老成谋国之见。他暂时按下了直接干预的想法,但暗中对吕宋的监视与制约,却进一步加强了。
外部压力稍缓,吕宋内部的争论却愈发激烈。
李参将的“武力优先”论得到了大部分海军将领和基层官兵的支持。复仇的火焰与对未知威胁的恐惧,让他们渴望更强大的舰炮,渴望主动出击,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他们不断催促陈默的“雷霆司”,要求优先研制基于“多相水晶核心”的舰载武器和更大规模的“镇魂钟”阵列。
而陈默和玄玑子坚持的“技术深耕”路线,则显得更加“保守”和“迟缓”。他们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对蓝图的解读和基础材料的攻关上,对于武器化的要求,则以“原理未通,强行应用恐生大祸”为由,一再推迟。
“陈工!将士们的血不能白流!我们必须尽快形成新的战斗力!”李参将在一次高层会议上,语气已然带上了不满,“整日埋头在实验室里,等到那劳什子水晶造出来,南边的怪物怕是已经踩到我们脸上了!”
“李将军,稍安勿躁。”陈默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声音疲惫却坚定,“总督大人用生命换来的,不是一件简单的武器,而是一条可能通往更高层面的道路。若我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便造出了威力更大的炮,也可能只是另一个‘龙威’号,面对更诡异的敌人,结局未必会改变。我们必须先把基石打牢。”
“基石?什么是基石?”一位支持李参将的年轻军官忍不住呛声道,“能杀敌的炮,能保命的船,就是基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