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166章 星尘与阴影

第166章 星尘与阴影(1/2)

目录

“星海之眼”计划的启动,如同在吕宋这艘已筑牢基石的巨轮上,升起了一面指向无垠深空的崭新风帆。它并非意味着放弃对脚下土地与海洋的经营,而是为文明的发展注入了一种更具前瞻性、也更具危机感的维度。

陈默领导的“雷霆司”成为了这一计划的核心引擎。那座巨大的“巡天镜”不仅仅是观测工具,更是一个复杂的研究平台。通过对星陨信息流中破碎星图的比对,以及对宇宙背景灵能辐射(一种极其微弱、弥漫于宇宙空间中的基础能量场,星陨理论认为其蕴含着宇宙演化的信息)的捕捉与分析,天文学——这门在传统儒家体系中近乎于“星占谶纬”的学问,在吕宋被赋予了全新的、基于数学、物理和灵能感知的科学内涵。

一些令人振奋的发现开始涌现:

·恒星光谱分析:通过分析不同恒星的光谱特征,并结合灵能场反馈,技术官们能够大致推断出其年龄、成分乃至周围是否存在较大的行星天体。这为未来可能的星际导航提供了最初的数据积累。

·深空异常信号:在持续监听中,“巡天镜”偶尔会捕捉到一些非自然的、短暂的无线电或灵能脉冲信号,它们来自极其遥远的深空,无法破译,但其存在本身就证实了宇宙中并非死寂,可能存在着其他智慧活动——无论是友是敌。

·“星尘”的初步解析:通过对坠落在吕宋及周边区域的陨石进行更精细的分析,结合星陨理论,团队发现这些“星尘”中蕴含着某些在行星环境下难以自然形成的、极其特殊的同位素和微观晶体结构。这些“星尘”被认为是古老恒星爆发或星际物质碰撞的产物,其分布规律似乎与星陨文明描绘的某些古老航路存在隐约关联。

这些发现虽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却极大地拓展了吕宋决策者们的视野。他们开始真正意识到,大明所在的这个世界,不过是浩瀚星海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这种认知带来的不仅是渺小感,更有一种紧迫感——必须在更广阔的威胁注意到这粒“尘埃”之前,变得足够强大。

与此同时,李参将主导的海外扩张与技术应用也在稳步推进。

在澳洲东海岸建立的“新越州”(以越州故地命名)殖民地已初具规模,引入了改良的畜牧方式和矿业技术,成为了吕宋重要的羊毛、皮革和铁矿石来源地。而在美洲西海岸建立的“金山卫”(因初期发现河流中有金沙而得名),则凭借着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成为了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向大明本土反向引种的重要基地,并开始尝试小规模种植一种吕宋发现的、具有极强纤维韧性的新型作物——“铁麻”,用于制造更坚固的缆绳和帆布。

更值得一提的是,基于“灵络通信”技术,一个连接吕宋、新越州、金山卫以及南洋主要枢纽的“灵讯网络”初步建成。虽然建设成本高昂,且维护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但它使得跨越大洋的即时通讯成为可能,极大地加强了对海外领地的控制和管理效率,也为未来的大规模协作奠定了基础。

然而,光明的进展之下,阴影始终如影随形。

对苍梧大陆的监控持续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大陆内部的生态变异愈发诡异,甚至开始出现了一些能够短暂飞行、或在地底快速穿行的新品种。更令人担忧的是,玄玑子通过灵能遥感,发现大陆深处几个原本相对稳定的污染源,其能量活性在过去一年里出现了缓慢但持续上升的趋势,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深处……重新凝聚。

“并非‘圣主’意志的回归,”玄玑子向李参将和陈默解释,眉头紧锁,“更像是一种……在失去了最高控制后,基于残留污染和本土生物质自发形成的、更加原始和混乱的‘集体意识’雏形。它没有明确的智慧,只有吞噬、扩张和进化本能,或许……更危险。”

这一日,陈默正在“巡天镜”控制中心,与几位年轻的技术员分析一组来自银河系中心方向的异常能量波动数据。这组波动规律性极强,与已知的自然现象皆不相同,引起了他们的高度关注。

突然,负责监控凌云意志印记的独立设备,发出了一声极其轻微、几乎被主系统噪音淹没的提示音。陈默心中一动,立刻调出了那台设备的实时数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